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李笑来是谁?
中国最会赚钱的人之一,天使投资人,连续创业者,原新东方名师,区块链专家,著有《把时间当作朋友》、《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等畅销读物。他真正摆脱财务束缚的起点,是他写的一本书——《TOEFL 核心词汇 21 天突破》,销量超过百万册。仅仅是《TOEFL 核心词汇 21 天突破》、《TOEFL iBT 高分作文》、《把时间当作朋友》等长销书,就已经让李笑来获得了足够多的“睡后收入”,实现了财富自由。比特币兴起之后,李笑来又比别人更早、更快地抓住机会,跻身亿万富翁的行列。
赚钱是所有人都必需的技能,可它偏偏是一种学校里不教的技能,是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没有习得、或没有学得足够好的技能。其实,大多数人不是没有机会,没有努力,而是选错了道路,用错了力气而已。在获取财富这个领域里,李笑来可算是个老司机,并且恰好还是个乐于分享的老司机。他坚信,在通往财富自由这条路上,人人都有至少一次机会。
为什么开设这个订阅专栏?
没钱是一种病,不能放弃治疗
其实钱是世界上最干净的东西,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科学、合理地赚钱。
可问题是,赚钱这玩意儿,不是每个人都会。
比如,很多赚不到钱的穷人,他们最大的悲哀不是没钱,而是不相信自己会有钱。
有钱不一定是努力的结果,但没钱不应该成为你不努力的理由;
再比如,钱这个东西,不足够多就等于没有。大部分人只靠工资,不可能变得“有钱”;
如果说没钱是一种病,那这个订阅专栏就是一个药方,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修正错误的赚钱观念,找到实现财富自由的方法。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能做什么
不看可能多走很多弯路
在接下来的一年内,他将会跟大家分享下面这些内容:
赚钱的速度太慢等于失败,花钱的方法太差等于贫穷。该如何正确地赚钱和花钱?
- 为什么说冒险常常并不赚钱?
- 什么资产的复利效应最大?
- 你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最宝贵的个人资产是什么?
- 只涨不跌的资产都有哪些?
- 运气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事情,如何让运气更好?
- 为什么说一时的风光是最错误的追求?
- 为什么说个人最快的成长方式是成为创始人?
- 个人商业模式升级的几个台阶都是什么?
在这个专栏里,亿万富翁李笑来带着大家每周更新一个观念,一年 52 次深入探讨,请大家上车,一起赶路,通往财富自由。
适宜人群
所有渴望实现财富自由,并对自己能实现财富自由深信不疑的人。
001、我为什么要开这个专栏
《人人都能学英语》是《把时间当做朋友》的践行版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是《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的践行版
一切都靠积累——《把时间当做朋友》
英语这种技能,只有用起来才有积累——《人人都能学英语》
大脑升级靠践行——《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
你赚得多与少、快与慢、取决于你的效率;再准确一点,就是你的“系统效率”;再深入一点,就是你的“思考质量”,因为行动永远是思考引发的;再大白话一点,就是你的观念若是不进行升级,你的思考质量就不可能提高,你的行动就不会有足够的效率。于是,结果不言而明。
道理这东西,之所以最终会在少数人身上发挥作用,并不是因为它不适用与大多数,并不是因为它在传递的时候不足够清楚,并不是因为大家都没有听懂…而是因为最终只有极少数人执拗地、彻底地、不折不扣地按照道理行事。
路还很长,一块儿走呗。
002、你真的理解什么是“财富自由”吗?
绝大多数人在追求某个东西的时候,可能连那个东西的定义都不清楚
。
“嫩”的一种表现:“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却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如果我们脑子里没有一个概念的话,我们的脑子就倾向于不去想那个事情。
如果脑子里的一个概念不准确、或者没有准确、正确的定义,那么我们必然没有办法准确、正确地继续思考下去。进而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因为定义不准确,所以思考范围模糊,选择依据缺失,进而行动错误…进而影响整个生活。
所谓的个人财富自由,指的是某个人再也不用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我们每个人做得所有奋斗的本质,都是让自己出售的时间单价更高。
大部分对于财富自由的理解程度仅为:
等我赚够了钱,我就天天__
而且这种想法之普遍,简直可以用可怕来形容。
所谓没有诗与远方的对比,就没有眼前的苟且。你做得事情终将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你获得财富自由之后,还是会不断做得事情,比如,专注成长而不是专注成功,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不管你获得了怎样的成功,你依然需要成长,财富自由不是终点,那只是通往终点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而已。
在锤炼这个定义的过程中,你会像洗手洗脑一样,让自己的大脑变得清洁。你会在这个过程里剔除他人的错误观念带来的污染,也会剔除自己不好的思维习惯。
清晰且正确的概念是一切思考的基石。而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几乎可以凝练这两个条件:有没有足够多清晰、准确、正确的概念;概念之间有没有清晰、准确、正确的练习。靠着主动给自己清晰大脑,人是可以变得更聪明的。
想清楚方向会让你事半功倍,不再和这世上的大部分人一样,做无头苍蝇似的飞行。
003、出售时间之前你要牢记的三条铁律(上)
在你不得不用自己的时间为生活必需做交换的阶段,千万不要把一份工作随便想成一份工作,而是真的是在卖命。时间即生命,“卖命”实在是一个深刻的描述,不是吗?
精明的交易员在进场交易之前,都要知道两个最基本的事——交易的底线,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交易法则(策略)。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要打清楚自己的算盘。
铁律一、成长才是根本关键
为了成长,你必需选择。
千万不要被误导,听信了“你别无选择”之类的话——没有选择的情况真的非常非常少,少到绝对不是你看一个广告就能遇见一个的程度。
最终的一切,都是自己选的。很多人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总是可以有所选择的,当然也就更不知道有了选择的时候应该如何判断。
选择的判断标准有一个就足够了:我选择的事能不能让我积累更多的能力?
稳定如同一张温床,不需要突破,也就不需要成长,不需要进一步学习。做这样的工作可能会有一些聊以自慰的成就感(多半来自稳定),但是因为没有成长,而一辈子不可能跨越里程碑。
没有能力积累的努力,就是原地踏步呀。
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这个世界在变得更好。在我看来,世界变好的一个表现就是,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在信息流动成本越来越低的时代里,能力被埋没的可能性也会趋近与零。能力越强的人速度越快,进而获得更多新能力,进而更强。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表面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差异很大,甚至无限大——都是能力积累的不同。所以你的每一个选择,都要从积累能力的角度出发,每一次选择,都要考虑自己还需要什么能力,以及新的选择对于自己发展已有能力有没有帮助。
这里有个陷阱:很多人在做选择的时候,考虑的是,在这个选择之后,我过往的能力能否用得上?
这还是“终点式思维”,不是“里程碑式思维”。正是因为这样想了,所以大多数人习得新能力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因为他们不知不觉已被自己的已有能力禁锢了。
真正正确的思考方式应该是:在这个选择之后,能帮我完善那个已有能力,能让我获得什么新能力。
004、出售时间之前你要牢记的三条铁律(下)
铁律二、重视价值忽略估值
就像股票一样,每个人也存在一个市场给你的“估值”和真实的“价值”,通过简单的类比你就能知道,外人很难准确知道你的价值。
当你在意估值的时候,你就会忘记你的价值,你就会不由自主做那些提高你估值的事,而不是去想办法提高你的价值。长期来看,估值是虚幻的,虽有波动,却实际上锚定在价值上,价值不增长,长期来看估值一定长不上去,而且既然有极度高估,那么就不但随时有低估,还随时会有极度低估。
只有这样,你才真正有尊严。因为不顾价值地追求估值,本质上就是选择做骗子。你看坚守铁律之所以难,是因为违背铁律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所有的欺骗都不长久,都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铁律三、耐心比什么都重要
耐心的力量,相当于交易中的复利效应,并且一定会通过复利效应展现出来。
没有耐心的人,更容易选择“终点式思维”,他们希望快一点完事儿,快一点看到结果,然后就能去他们意想出来的那个世界了。没耐心的人不会有好的积累,他们不会把每件事都当做自己的事来做;没耐心的人当然也更注重估值,甚至愿意为之而自欺和欺人,因为他们只能想到短期效益;没耐心的人甚至都不会思考真正重要的事——价值。
有很多人会为自己的缺乏耐心找一个看似站得住脚的借口:我现在做得事情不喜欢,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等我做到那件真正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就可以……
但是无论用经验还是纯理性去想,你会发现,做不到当下自己喜欢的那件事,是几乎所有人的常态。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耐心,耐心之所以宝贵也体现于此。
用心智的力量去时刻告诉自己,觉得困难的阶段不过是必经之路——而这正是耐心的真谛。
就算你以极高的成本最终进入了所谓你喜欢的领域,你也永远不可能达到你所意想的那种效率状态的。可惜的是,很多人最终失去对事情的耐心,都是因为先失去了对“低效率的自己”的耐心。在你走向财富自由的路上,掌握调节做事节奏的能力也至关重要。
005、开始前的正式邀请:请与我一起生活一年
那些终将走过财富自由里程碑的人,他们的大脑里运行的操作系统就是不一样的。
在过去的那么多年里,我最仰仗的是自己的学习能力——“需要什么,就能学会什么”,这实在是幸运的源泉。我的微信公共账号脚“学习学习再学习”,我的信条是“一生只有一个职业——学生”。这么多年的观察和思考,你知道我认为大多数人学习能力差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吗?
“绝大多数人就是做不到只字不差地阅读”
所以,他们自己总也读不明白,甚至竟然在没有读明白的情况下认为自己读明白了;到了用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不会,然后竟然“坚决不去认真只字不差地读书”,非要花钱报个班,听别人的“解读”……
都吃了那么多年的亏了,还不自知,整天速读、跳读、扫读,还以为自己多有效率呢,你说那些人能不注定吃亏吗?吃亏不可怕,可怕的是吃着亏还以为占了便宜,这可是双重负载,还是可能引发无数负循坏的双重负载。
只字不差地阅读,要多简单有多简单,与此同时,要多重要就有多重要。
1.阅读本身,几乎没有任何价值;
2.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选择,选择之后的行动才有价值;
3.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很长很长,弄不好要走一辈子(七年就是一辈子)以上,所以仅仅行动本身都不够……
4.只有持续正确的行动才可能有积累效果,才可能引发真正有意义的变化;
5.又,财富自由只不过是个里程碑;路过它之后,你依然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否则那之前的路也没有什么意义……
时间就像是一条射线,它会穿过你所经历的一切……你所遇到的人、你所看到的事,你的言语、你的行为,你的正确、你的错误,你的幸福、你的苦恼……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厌恶不厌恶,爱它也好,恨它也罢,那所有的一切,一旦被时间穿过,就从此凝固,从此不可更改……最重要的是,从此它就会成为你生命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大家可能没有想过,也没有清醒地意识到:你在听我讲话,你在理解我说的内容,这都分分秒秒过去不少了,你我早已不小心成了各自生命中的一部分,不是吗?
你必须有所行动,你必须参与进来,你必须做很多事情……反正光看是没用的,甚至,若你“只不过偶尔看看”,那不仅无益,甚至有害——要么你会因为自欺欺人而耽误自己,要么你会因为不小心看到了别人的进度而产生极度的焦虑,尤其是当你意识到那些进步自己原本也可能有的情况下——千万别让自己沦落到那个境地。
006、你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第一个大坑,叫“莫名其妙地凑热闹”
据说好气人是创造力的源泉呢,你看,事实上,无论是谁都有满满的好气人。可惜,都浪费在看莫名其妙的热闹上了。不过,这也很正常,那么多的人其实没什么正事儿可做,连读书都不会,闲得要死;大量闲置的时间需要被杀掉,大量闲置的精力需要被发泄,大量的好奇心需要个喷射的出口……
第二个大坑,叫“心急火燎地随大流”
若是内容创业真的是大趋势,大潮流,那么,在此之前已经写了十年字的那票人显然是“虽然不故意却必然准备最充分”的呀,这才开始心急火燎的人,哪儿是另外一票人的对手呢?
平日里整天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到了这个时候就好像完全没听说过似的,究竟是为什么呢?只因为平日里从无积累。
可惜,平日里只有一颗上进的心,一样滚烫,却从未有过积累的行动。
第三个大坑,叫“操碎了别人的心肝”
从社会效率的角度出发,每个单干的人,本质上来看都是“尝试着去掉中间环节,尝试着直接为社会做贡献”,就算有可能失败,这有什么不好的呢?拉起团队创业的人,那是在“尝试着为社会做出比个人更大的直接贡献”,就算有可能失败,这有什么不好的呢?
还有就是,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正确道理吗?别人失败了,你怎么就知道人家不会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呢?你怎么就那么笃定人家失败了就从此一蹶不振呢?你就没听过那首歌吗?那些弄不死我的只能让我更强?谁说失败不是正常生活的必需构成部分?
两个字:闲的。
一句话:自己是泥菩萨,一条小河都过不去,却要操碎了别人的心肝,真不知道图个啥。人家创业失败了,你也不会有损失,可若是人家创业成功了,你害怕,是不?
什么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最重要、却被人忽视了的宝贵财富?
注意力
钱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再生;时间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本质上不属于你,你只能试着与它做朋友,让它为你所用。你的注意力才是你所拥有的最重要、最高贵的资源——从这个角度望过去,人生其实是公平的,因为你的注意力确实是你自己可以做主的,除非你自己放弃。所以,那结局是好是坏,其实真的是你自己选的。
如此看来,很多人的败局很早很早就已经定下来了,因为几乎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们已经养成了四处浪费自己注意力的习惯,任由自己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点点滴滴或者大把大把地流失——这样的人若是能够成功,天理何在?
所以,你必须把最宝贵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你自己身上。
因为,最终,你的一切价值,都是你的注意力的产出。
那放在自己的哪儿上?答案明确而又唯一:放在“成长”上。
创业就是成长。没有成长就不是创业。
个人也一样,生活就是成长,没有成长就不是有意义的生活。
回顾一下昨天/上周/上个月你关注的事情都是什么?罗列出来,判断一下,那些东西与你有关吗?与你的成长有关吗?
对,之所以想不起来,就是因为那些事儿真的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更别提跟你的成长有什么关系了。不是吗?
广告——把海量的廉价甚至免费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高价卖掉。
你若是胆敢不在意你的注意力,你的注意力(事实上你的注意力其实就是真正有价值的你)就会被无情地收割起来然后被卖掉。
不珍惜自己注意力的人,最终注定是贫穷的,因为他们终生被收割,终生不可能有真正有价值的产出,怎么可能最终变得富有?
一切都是修行,一切都着落在自身。
对大多数人来说,短期享乐可比长期收货有用多啦。凑热闹、随大流、瞎操心,都可以在短时间内给我们的大脑以好处刺激。可以给人们一些更直接的所谓安全感(你关心大家都在关心的事儿,才觉得没有吃亏)、所谓归属感(你做大家都在做得事儿,才不会觉得孤立无援)、所谓成就感(你替别人瞎操心,会让你觉得有帮到他人的愉悦感)。
但之所以在前面都加上了“所谓”,则是因为实际上你真正的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应该来自自我的成长积淀,而不是通过透支自己宝贵的注意力来获得的一些短期的错觉。
而这种透支注意力的做法,真正伤害的,是你用短期享乐,交换掉了达成长期目标的可能。
请你重新思考,为了你的长期目标
你必须要关注什么呢?
你必须要思考什么呢?
你要必须要做什么呢?
你必须要做出哪些改变呢?
哪些无需关注?
哪些无需纠结?
哪些无需耗费脑力、体力?
哪些是必须坚守、绝不改变的呢?
好好想想罢。
首先,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放在一切可以有积累效应的技能上,然后给予充分的学习、思考和磨练。有些技能在初期不会显现出特别像一个“技能”的模样,但是随着积累的加深,它对你能力提升曲线的影响会变为指数式。升级升级再升级,真的没空折腾别的乱七八糟的事情。
其次,要放在自己的真爱上。害怕孤独和真爱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我们可以视作是“弱”与“强”的区别。因为真爱的意思是,你甚至愿意把自己最宝贵的财富“浪费”在他们身上,这恰恰是掌握资源的体现,但是害怕孤独的人,会假借爱的名义疯狂索取。
如果你对某些人事物是真爱,那别用嘴说,你爱你的父母,你爱你的另一半,你爱你的孩子,你爱你的朋友。把注意力不求回报地放到真爱身上,这是真正幸福的关键。放到他们身上之后,关注什么?一样的:成长,关注他们的成长。这根年龄没关系,相信我,即便是你的父母也需要成长。
最后,把注意力放在对整个社会真正有贡献的事情上去。个体价值等于他的社会贡献率。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信息交流成本越来越低的时代,价值回归的时间,会越来越短。这意味着,任何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泡沫都会以越来越快的速度瓦解。
学一门课程的时候,最开始的“概论”最难学,因为你关于这门课的知识体系几乎等于0,概论里提到的每一个新概念对你来说都要从0学起,也都有可能分散你最初学习的注意力。
每当你对一个领域的理解上了一个新台阶,你都会发现自己提升这个领域的能力的速度也在加快。
现代信息工具是我们提升自己效率的工具,而很多人则自甘被工具奴役,另外有一个应该为我们所用却经常奴役我们的,是我们的大脑,很多时候你不愿意做一件有助于你成长的事,只是因为你的大脑想要奴役你,认清之后该干啥干啥就好了。
为什么行程满满当当,却依然感觉无甚收获时,我就会提醒他们,满的,是你的时间;闲置的,是你的注意力;荒废的,是你的成长。
复利效应的公式:(1+r)^n,其中1是你的起点,r代表每天的进步。它可以很小,但是你要保证,它一定得是正的。
007、用什么换什么相对更划算?
凡是能用钱买的其实都是便宜的。
绝大多数人的基础观念就是错的——绝大多数人骨子里就是认为钱是最重要的。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他们在生活里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赚钱的困难。因为困难,所以难得,因为难得,所以重要……看似逻辑相当严谨。
你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你的注意力。你的注意力是能让你有所产出的唯一资源。
注意力>时间>金钱
在这个价值观之下,金钱其实是最便宜的东西,所以,能用钱省时间的话,这肯定是很值当的交易,因为这是用低价值资产换取高价值资产;而若是能用钱来保证自己的注意力不被分散,那就是更划算的生意,不是吗?
沟通就是需要耗费时间精力的。不是什么话说一遍对方就自动全方位听懂了的,有时候需要说很多遍;甚至,少数情况下,需要翻过来调过去,变着花样,从各个角度都阐述若干遍,直至自己和对方形成足够完善的共识。只有这样,才不可能产生误会,才不可能出现某一方茫然不知所措……
我专注做事的时候,就是不该接受任何打扰的。我用我的大量时间与她进行有效沟通,最终使得我不被无谓地干扰,让我的注意力有更多持续的机会,有更多产出的能量。花时间换取注意力持续。
许多家庭不幸福的根本原因就是相互之间时间投资太少——就这么简单。
之所以你的时间能卖出去,就是因为总体上来看花钱买时间更划算啊!
凡是能用钱买来的时间就是便宜的;凡是能用时间换来的注意力持续就是有价值的。
在工具上省下的钱,都会变成麻烦回来纠缠你。
麻烦守恒定律:麻烦总量一定,解决麻烦只是一个分配问题。人承担一部分,工具承担一部分,人需要投入的是时间和注意力,工具需要投入的更多的是金钱。
为了省时间,不做地铁而选择打车,然后在车上做着和地铁上一样的事情:看剧、刷朋友圈、刷微博。这不叫省时间,这叫换个舒服的方式浪费时间。
拿钱换时间,换注意力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每天有所积累,有所成长。
把注意力放到能够提升自己的事情上,让这件事逼你拿出注意力,拿出时间,进而逼你拿钱去换时间和注意力。这时你才会真正毫不犹豫地坚信钱才是最便宜的资源。
这个时代,专业人士比业余人士多赚十倍都不止,所以某种意义上兼职消耗的其实是你成为专业人士的可能性。比起在校兼职赚那些钱,更重要的是赶快利用这段时间,打磨自己的专业技能。
远离那些只会用嘴道歉的人。一个人的理念最终反映到行为上才算真正落实,不然就只是“过过嘴瘾”。
没有体会过学习快感的人,不知道学会某项技能之后自己的生活会有多大改变,进而不觉得现在的生活有什么糟糕的。很多时候,最可怕的事情甚至不是“得到后的失去”,而是从来就没有得到过,进而不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
用钱买时间和注意力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提升自我。旅游也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放松自我。不要沉迷于手段,而忘记了最初的目的。
有好东西分享给大家是好事,但是也要注意分寸。分享的程度把握不好,就很容易入坑“操别人的心”
有没有人听你说话,很可能不取决与你说的对不对,而在于你有没有说话的资格。
毕竟没有人一开始就拥有一切,我们都是这么一路走来的,所以一旦别人听不进去你的建议时,不妨提醒自己,努力成为那个能够说话的人。
要做的就是每天变好一点点。生活习惯改起来不容易,思维习惯改起来更难,不是因为暂时做不到就轻易放弃,要知道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也花了很久的时间。
给自己准备一个笔记本,边读边思考,顺带把想到的东西纪录下来。开始会觉得困难,别担心,慢慢坚持下来你就会发现,思考会越来越深入,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
那些0基础、并且愿意付费学习的人其实是最占便宜的。因为他们没有被一些乱七八糟的免费教程所打扰过,加上用金钱筛选除了比较靠谱的老师,所以通常会事半功倍。
相反,最吃亏的则是事事都一知半解,总希望找捷径和免费教材的人,绕了一圈下来,感觉金钱上没有付出太多,但实际上已经浪费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最终也没有收获好的结果。
越是认为自己已经掌握的事情,越应该小心,不然很容易就自作聪明地掉进坑里了。
从小到大,我听过太多的风凉话,不过我还真没被他们恶心到,自顾自地学习生活,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好几辈子。后来我发现,不是每个人都和我一样。他们甚至不需要别人打击,开始之前就先给自己找了无数个“失败的理由”。不要被别人的风凉话吓到,更不要没事给自己设置障碍。我也没上过什么好大学啊,我以前也是做小生意的啊,哪又怎么样呢?我想改变自己的生活,需要谁的同意和许可呢?我经常鼓励周围的朋友,不是因为我喜欢熬鸡汤,而是经过了这“几辈子”,我确实知道“鼓励”这个东西太稀缺了。
没什么好自卑的,让别人说风凉话去,我们还有好多正事要做呢!
该用注意力干嘛……
积累知识
磨练技能
观察生活
思考未来
创造价值
经营人脉
…
相信我,你并不孤独,既然来了,就觉醒了,既然觉醒了,就会痛苦——做梦多开心啊!既然清醒了,就真的“认真过日子”呗。
1.付费可能是你自己未来收费的基础
绝大多数人的命运,真的是自己选的,然后还觉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为恰当的产品或者服务支付恰当的费用,以便换取时间或者效率,其实不仅仅是对创造者的尊重,更深层次上,是对自己的尊重,对自己未来的尊重。
千万不要误以为借钱的成本只有利息,以后你会知道,利息算个屁,时间和注意力才最可惜。
008、你人生最重的枷锁是什么?
大多数人是这样的:时时刻刻关注身边所有可以被关注的东西,而且非常害怕竟然有被自己漏掉的。
几乎所有的进步都是放弃了部分安全感才可能获得的。
“追求百分之百的安全感”是怎样将一批又一批,甚至一代又一代的人困得其实生不如死。
处心积虑地弄到铁饭碗最终却不得不下岗的,不惜调用两三代人的积蓄买个不动产成为房奴的,害怕不稳定所以甚至不惜以自杀逼自己的家人绝对不能创业的……
冒险本身并不是追求成功的好方式,获取财富的诀窍之一就是不冒险。
A、追求百分之百的安全感,肯定会把自己困在永恒的当下;
B、我们必须放弃一部分安全感,才能深入长期地观察、思考。
所谓的大恶常常竟然只是乌合之众出自于自我安全的考虑——动物都是这样的,有时候狗咬人不是因为它们凶狠,而是因为它们恐惧。
合作是什么?合作的本质其实是大家各自放弃一小部分安全感,并把那一部分安全感交由合作方来保障。信任是什么?信任是相信对方不会利用自己主动放弃的那一部分安全感。
所谓的缺乏安全感,其实就是不相信他人竟然可以不利用自己放弃的那一部分安全感,所以只能自己去搞定百分之百的安全……这真是令人心力交瘁的状态,不是吗?如果你已经知道人们缺乏安全感的根源究竟是什么,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这条建议是正确的:不要与缺乏安全感的人合作……因为他们的世界里,实际上不可能有真正的合作关系。
那些少数有大智慧的人,在乎的事情真的很少,害怕的事情也真的不多,在我看来,所谓的“大智若愚”,那大智慧更像是结果,不像是原因;而”若愚才是更像是原因,不像是结果。
细心观察周围那些拥有大智慧的人,就会发现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压根就是“白痴”。而这种在某些领域放弃当个聪明人,则恰恰可能是他们主动选择的结果。以他们的智商和能力,其实在任何一个领域做到优秀应该都不困难,但是如果不放弃这部分的投入,他们可能也就不能再自己的领域做到顶尖。注意力有限,在什么方面选择”若愚,可能就决定了哪些方面可能产生大智。
千万不要跟没有安全感的人结婚,甚至不要跟他们谈恋爱。他们不仅被“追求百分之百的安全感”所拖累,还会因此穷尽一切可能拖累身边所有的人。
百分之百的安全,带来的是百分之百的束缚。不学会抛弃一部分,就没有机会和他人合作。不选择放弃一部分,也就谈不上对别人的信任。
任何考试如果不设置一个期限,而是等到你准备好了再去考,估计大部分人都会以自己没准备好为由,一再拖延不去考试。
这就好比走路的时候,如果想要百分百的安全感,就永远迈不出第一步,因为你满脑子想的都是该迈哪一条腿更安全。
进步的前提是你敢于迈出第一步,而不是总在担心,自己这一步迈得漂不漂亮。
更像速度快,说明这些谈资的保质期非常短。与其花时间去搜集马上就变质的谈资,不如把注意力花在保质期长且能够增值的知识上。你的时间和注意力转瞬即逝,尽量不要把它们浪费在迅速贬值的信息上去。
父母的期望是最大的枷锁,其实真正的枷锁应该是:顺从父母给你带来的安全感。
父母的阻碍可能反倒是最好的检验。它考验你是否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决定,最重要的是为这个选择负全责(不论这件事最后结果如何,我都一个人承受,不会连累父母)。
迈出这一步很难,毕竟一想到今后除了差错,再也没人能够帮你,就会很无助。但是没办法,如果不放弃这部分的安全感,你可能永远也没办法迈出第一步。
不要怕缺席,更不要总想着刷存在感,感觉自己一不在就有人说三道四。
这样很容易将注意力放在一些不相关的事情上,譬如花时间揣测别人的用意,以及花时间让自己讨别人喜欢等等。
害怕被嘲笑的人,更有可能成为“表现型人格”,过分关注别人的评价,通常是为自己进步挖的第一个坑。
想要克服这一点其实也不难,方法可能出人意料:不要嘲笑别人。
这不是简单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是说压根把嘲笑这个概念从你脑子里清除出去。
我们都是观念的产物,脑子里没有这个概念,你是根本不会为此感到烦恼的。就像脑子里没有“注意力”这个概念的人,是不会因为自己被各种八卦吸引,而感觉到任何损失的。
抛弃了每个话题都参与的安全感,你将有更多注意力可以利用;抛弃了追求稳定的安全感,你有可能迎来更多的机会。
能够一起聊得热火朝天固然好,但是如果你能为别人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建议和帮助,就不会陷入到“错过热点、插不上话”的恐慌当中。
其实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想清楚这两件事的重要等级:
A、别人眼中的“好形象”带来的满足感;
B、自身进步带来的满足感。
别人眼中的好形象塑造起来并不困难,说白了这部分是可以通过“装”来达到的。所以消耗的时间短,实现起来也相对轻松。
相比之下,真正的进步则没那么容易。不光所需时间长,而且困难重重。最重要的是这部分没办法装,人最终是没办法骗自己的。
想要改变过度在乎别人眼光的方法,并不是一味地回避这件事,而是要让自己切身体会到进步带来的快感。等到这种快感慢慢追上了好形象的快感时,面子对于你来说可能就不是那么值得纠结的事情了。
朋友圈里的生活是经过筛选的。大部分展现的,也只是希望比人看到的东西。朋友圈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一个人把自己一天或者几天里最光鲜的一个瞬间展现给你,才让你觉得只有自己是无趣平凡的。用正确的心态面对这些信息,才能够不为自己的生活平添烦恼。
更重要的是,尽量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放在应该做得事情上,与其羡慕别人的生活,不如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
在每件事上都过度追求这种安全感,只会消耗掉我们本来就稀缺注意力。
任何事情都要讲究“度”,微信,微博只是工具,关键在于你的微信和微博质量如何。
内部的员工能够看到很多企业做的不好、甚至很差的地方。所以公司一上市,马上抛售股票,落袋为安,即便这些股票随后翻了好几倍。
有一个专业大家都想去学,觉得那个专业前景一片光明,那个专业叫“别人的专业”。实际情况更可能是,因为你对自己的专业很熟悉,所以知道里面的缺陷,进而就生出了对别人专业的无限憧憬。
不要奢望通过选择一个“完美的专业”,来获得安全感。要能够忍受专业里不尽人意的地方,不然就会为了寻找所谓理想的专业,而丢掉打磨专业技能的时间和注意力。
拖延症也好,完美主义也好,大部分都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没有人能够一开始就做好。想要找个万无一失的解决方案,而迟迟不愿开始,最终错过机会。有的时候放弃部分安全感,快速落地执行,可能是比任何计划都更为有效的手段。
读书的目的,学以致用。与其想着如何做到过目不忘,不如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应用读到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
这些一再被践行的思想,已经开始在你的大脑皮层中形成了新的沟回,而你最终会将它变成一种本能。
如果不想被永远困在当下,就要学会放弃百分之百的安全感,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009、活在当下 VS 活在未来
活在当下,就是被永恒地困住,活在过去,那就相当于被永恒地困在更差的地方。所以,即便是挣扎也要活在未来,哪怕“部分活在未来”。
- 你对未来有个预测;
- 那个预测需要时间才能得到结果;
- 你笃信你的预测是正确的;
- 于是你提前按照那个预测的结果行动、选择、思考;
- 你终将走到那个结果出现的时刻;
- 最终证明你的预测是正确的;
- 那么,由于你提前按未来正确的结果行动、选择、思考,于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你的生活中的一部分,就是“活在未来”的。
不管别人怎么说,我笃信这个道理,于是我就只能按照这个道理所指引的方向以及方式行动与生活。
我们所说的“活在未来”,本质上来看,只能是“思维上的活在未来”。
所谓的投资,无非就是用现在的资源换取未来的资源。
一个人是否真相信某种理念,最终只有一种体现:践行。
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逻辑思维能力。我坚信优质的思考就是“活在未来”的必备条件,而那些看起来管用的技巧,只能满足你当下的需求。
不论学习任何知识,还是打磨任何技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开始就像专业人士一样生活。
最好的学习方式从来不是“学”,而是”用,开始就玩真的,绝对不拿自己当业余选手。这个方法,本质上就是让你提前活在那个专业领域。开始的时候,一定非常困难,但是只有开始就努力像专业人士一样生活,你才有机会最终真的那么生活。
如果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要等待任何时机成熟,今天开始就按照那个标准要求自己。这样你相当于某种程度上已经活在自己期待的未来里了。
只要你尝试着和周围人活的不一样,就会感受到阻力。重要的是放弃这部分想被认同的安全感,如果这是一个你认准的方向,那就笃信自己的判断,虽然你也有很大可能失败,但是那又怎么样呢?不想被困在当下,我们只能勇敢迈出这一步。
《The big short》尊重事实、相信逻辑、无视非议,影片中的主人公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活在未来的人应该有的品质。
能够让人无视周围人的眼光,坚定自己判断的只有一条:笃信。
大部分人最终只停留在想一想的阶段,就是因为没有笃信自己的判断。对,必须是笃信,连相信都不足以让你采取行动。
笃信的根基并非盲目的自信,而是源自扎实的推理和不断的拷问。没有足够的数据,不会轻易下结论。
真正开始做功课,就会发现其实需要补充的资料还有很多,能让自己笃信的背景信息还不充分。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摆脱盲从,认真对待起每一个观点。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样,机会来临的时候不研究,错过了之后,又怪自己不提醒自己。
默认没人支持你,把别人的鼓励都当做额外赠送的。能够活在未来的人本来就在少数。正常来说,这里包括你父母的概率并不大,所以不要对他们百分百支持你抱有太多期待。
尊重概率,摆正心态。
不要企图一次就预测对所有的事情。大部分的过度预测意义其实不大,因为不可控的因素太多,想要每个细节都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只会给自己平添不必要的烦恼。预测的能力也是慢慢培养起来的。如果暂时没什么自信,就不要判断太远的未来。重要的是,判断过后,要用行动去验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
只要你在不停的践行中真正成长起来,即便那个过去的 预测没有应验,你也不会有任何焦虑。
每个领域的积累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心态上不应该把自己限制住。如果你已经判断出了未来的趋势,即便那是一个新领域,你也应该果断跳进去。毕竟下一辈子,你有可能在这个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
不论有没有人工智能,顶尖的大脑永远是稀缺的。稀缺的东西都有它的价值。能不能持续积累,让自己的优势体现出来,这才是更为关键的问题。
不要期待万能公式,所有的路都需要自己一步步试出来,在这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未来才可靠。
只要我确信自己的判断,那反对我的人越多越好。大部分企图活在未来的人都会刺激到活在当下的人。相比起宣布自己目标的人,那些选择不说出来的人,更容易实现目标。
如果你确信应该怎么做,那就去做,最后的结果就是对你最好的鼓励。
知识就是力量,当固有的知识成为你的牵绊的时候,它的力量也不小。7年一辈子,这辈子自有它精彩的部分,下辈子也有很多的可能性在等着你。每个领域的积累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心态上不应该轻易把自己限制住。
随着你思考的深入,所谓的当下和未来的重合将越来越大,这个时候你想要不活在未来估计都不可能,因为你已经笃信自己看到足以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未来。
即便每个人的肉身都活在当下,但每个人的世界还是很不一样的。因为思考质量不同,他们其实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
关于预测,我其实并没有一个万能公式给大家,就像我做老师的时候,从来也不给学生模板一样。
尊重事实,相信逻辑,能做好这两点已经非常不容易。我们有太多的认知偏差需要注意,太多的固有观念需要修正。
010、遇到贵人的科学方法
自己首先得是个贵人,才能遇到贵人,甚至更多贵人。你不优秀,就没有有效的社交。
如果某个道理客观上确实是正确的,过去它是成立的,现在它还是成立的,那么,不出极大意外的话,将来它还是能够成立的。
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得多……
越是朴素的道理,越是永恒。
- 乐观的人更容易成为他人的贵人
- 贵人更容易遇到贵人
- 能帮助他人进步的才是真正的贵人
- 优秀的人,值得尊重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 乐于分享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 不给他人制造负担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 不耻于求助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 求助的时候不宜仅用金钱作为回报,帮助他人的时候不宜收取金钱回报;
- 贵人不一定是牛人,牛人只不过是自顾自地牛,贵人不一样,他们常常以和为贵,更懂得独贵贵不如众贵贵
- 很多时候,人们的成功,源自于大量的人希望看到他成功。反过来,若是有大量的人不愿意看到某人成功,那么此人很难获得所谓的贵人相助。
- 正在做正确事情的人,更容易获得贵人相助,所谓得道多助,说的就是这个。
- 活在未来的人更容易遇到贵人,因为别人能在他的身上看到未来。
- ……
大多数人就是没有“思考长远,耐心验证,小心总结提炼”的能力。
求助不是乞讨,求助时一种交易,不仅如此,它还是一种更为隐蔽却意义巨大的交易。贵人之所以愿意帮你,是因为他已经看到你的价值,要么这种价值帮助他确立自己的价值,要么这种价值让它看到未来的某种可能性——尽管并不确定。
在你出手相助的那一瞬间,你已经得到了自然的回报——这也很可能是你乐于相助的根本原因……
求助根本不是讨好的艺术,而是正确展示自我价值的艺术。
一方面,它会帮你确立自己的价值,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帮助对方;另一方面,你更有可能发现,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别人,自己未来应该努力的方向。
想要修正这种观念上的偏差,最好的方法其实是自己多去试着帮助别人,看看这个过程是不是只有麻烦,没有收获。如果发现别人的求助,不一定是自己的麻烦的时候,就能反过来理解,向他人求助也未必是麻烦别人。
能够遇到贵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偶然也是必然,它是自己生活的一面镜子。之所以必然,是因为只要你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并且一直做着正确的事情,好的结果和贵人迟早会出现。
笃信加上耐心,才有可能帮你熬过偶然的失落,等到必然的好运。
人们反感的不是广告本身,而是不断向你推销的劣质产品。
你是否能够持续不断进步,并跟上贵人的脚步,不然也就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开始的时候顺风顺水,到后来就会四处碰壁。不论是成为别人的贵人,还是得到贵人的帮助,从来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
自己首先得是个贵人,才能遇到贵人,甚至更多贵人。你成为自己的贵人,而这位贵人不会轻易离你而去,更不会让你失望。应该说这才是你一路上,必然会遇到,也必须要遇到的那一位重要的贵人。
很多时候,“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比起觉得对方麻烦自己,真正的贵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通常会觉得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认可,并且很愿意给予对方这一点举手之劳。
只要确信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情,就不必担心是否马上起到了作用。
当你还没有取得成绩的时候,没有人会重视你的建议,这一点是人之常情,反观我们自己多半也是这样对待他人的。
不要小瞧自己的声音,所有正确的声音都是这么一点点发出来的。
本质上来看,所有不懂装懂的人都是“表现型选手”,在他们眼里,面子是比自己获得帮助更重要的事情。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无知,是他们无法接受的。
自顾自地成长,即便最终没有遇到贵人,你也已经成为了自己的贵人。把注意力放在这点上,你能够心态更加平和地面对很多事情。
有事儿说事儿,没事儿不啰嗦
把自己的需求准确地说出来,因为怕麻烦别人,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都在如何措辞委婉,而早就忘了把事情说明白才是最关键的一步。
我只是暂时能力不足,暂时资源有限而已。我相信只要大方向没有错,有一天一定可以帮助到那些当初的贵人。
不如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信用卡,给自己一定的还款期限,对于欠款,不需要马上还,单页提醒着自己一定要还,这样恰当的紧张感对于自己的成长是必要的。
演讲的时候,只要你对自己的内容足够自信,你的开场白其实只需要三个字:大家好!
同理,如果你已经想明白了自己的问题,知道要如何清晰表述了,你的开场白其实只需要两个字:您好!
很多时候,阻碍我们行动的可能不是自己的能力,而是我们脑子里错误的观念。比如,如果你的脑子里没有失败的概念,而只有暂时不成功,那你面对挫折的时候,就会更加淡定。
对方会帮助你,其实是相信你以后会变好,总有一天有机会回来帮助自己。
真诚的求助通常不会引来大家的反感,大家厌烦的其实是:打着求助的旗号,占别人的便宜。
只要是搜索引擎能回答的就别问别人……求助并不可耻,也不是简单地欠下还不清的人情债。只要你的意图不是为了占便宜,省小钱,并且做足了前期的功课,就不必有这方面的顾虑。
不是没有手,而是不知道如何下手,甚至不知道从何下手,虽然有手,但和没有手竟然没有任何区别——从这个角度过去,我们其实都曾经是残疾人,不是吗?只不过看不出来残疾而已。
很多时候,我们理解一个概念,不光要知道它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它不是什么。
比如向人求助不等于麻烦别人,反过来别人向你求助,也未必是找你麻烦。
帮助他人从来不是你赢我输,而是一个共同进步的过程。正是知道这一点,才会有人不怕麻烦地帮助别人,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是受益者,甚至是更大的受益者。
当然,如果你只是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节省自己的金钱,而一味地去寻找他人帮助。那你这是在占便宜,而不是求助。
分清楚求助、乞讨、添麻烦、占便宜之间的区别,就离正确的概念不远了。
011、你到底有没有资本
钱和资本实际上是很不一样的东西,正如一堆砖头和一个房子肯定不是一回事儿一样。所以,有钱和有资本,其实完全是两回事儿。
钱本身顶多可以算作资金,而它想要成为有效的资本,还有需要至少另外三个要素:
A、资金的金额大小
B、资金的使用时限
C、资金背后的智慧
把焦点放在盈亏比例上(相对值),而不是本金大小,盈亏金额上(绝对值),是90%以上的投资者终生没有学会的东西。
能不能给自己的投资款判上个无期徒刑……
观念转变了,这个所谓的突破就是自然而然,甚至不做不行的决定;观念若是没有转变,顶多就是坚持一阵子,而后一如既往地自然而然地放弃。
不能够心平气和地判上个无期徒刑的资金,就别假装资本混迹江湖了……
投资知识、经验、智慧,几乎只能从实战中获得——书上写的、牛人讲的,都跟你没关系,因为只有那些东西在你骨子里生根之后再发芽且不夭折而后还要等上很久才会茁壮甚至茂盛……
给自己的资金判个无期徒刑的人,实际上是已经拥有了足够的智慧,所以他们有资格站在资本的背后——而他是否最终可以成为出类拔萃的投资人,那只不过是早晚的事情,首先因为他已经起步了;而且还相当于早已赢在起点,因为最初那个给自己的资金判上个无期徒刑的行为已经为他日后能够养成长期深入思考未来的能力打下了最殷实的基础。有了这个底子,很多的技巧根本就用不着了,很多的陷阱自动消失了,很多的无奈纠结瞬间烟消云散……
借钱投资为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胜算渺茫?
1、金额是负数
2、时限总是不够长,反正不能判上个无期徒刑
3、连以上两个问题都想不到,那脑筋真的一点都不配站在资本之后……
践行
1.如果用5000元人民币进行投资,最早什么时候可能开始?迄今已经多久了?错过了多长时间?
2.你身边有多大比例的人,事实上可以从事投资活动,可实际上却从未意识到自己竟然可以?你猜他们还要错过多久?
3.我到底现在可以有多少金额可以真的“判它个无期徒刑”?
4.如果你早已开始投资活动,你所使用的资金是否有资格被称作资本?是否曾经想过要给你的资金判个无期徒刑?若是后来没做到,为什么?若是你竟然做到了,是不是会觉得那些做不到的人其实很可笑?
5.知道没用,做到才行,什么事儿绝对不能做?什么事儿必须做?拉个单子罢。
做的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
忽略了资金背后的时间,有可能病急乱投医,四处打听短时间赚大钱的方法。无视资金背后的智慧,这些资金能够帮你实现财富自由的几率也不大。
不要觉得起点低而丧失信心,所有人都需要慢慢跨越这个阶段。
每天进一步一点点+足够长耐心的等待=难以想象的质的飞跃。
不要过度关注别人现在已经走了多远,重要的是自己是否已经开始迈出了第一步。
想要实现财富自由,唯一的方法就是学会如何投资。投资标的,不一定只有理财和股票——
还有自我成长,尤其是在那些只有学会才能站在资本背后的技能上。
大部分都有迅速致富的“妄想”,没错,就是妄想。这种情况下,他们通过小道消息也好,通过朋友推荐也好,会义无反顾地跳进股市。如果这些人只是由此买了几只股票,放在那里不动也还好,最终如果亏损,损失的也只不过是有限的资金而已。
但是大多数人采取的方式则是每天盯着大盘,自己的心情随着股票的走势不断起伏,这种情况下,即便赚了,估计也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你赔进去的是自己宝贵的注意力,更何况多数情况是没赚到钱,同时把注意力也搭进去了。
大部分人投入到股市的钱,其实根本不能做到“到死都可以无需挪用”,有些人甚至在自己是负资产的情况下,借钱去炒股。这时候,人其实是没有办法无视这笔钱的动态的。看看我们周围有多少人,仅仅是因为把钱投入到了股市,就此变得神情紧张,每天的心情随着大盘的涨跌而起伏。即便你通过这种办法获得了收益,可能都得不偿失,因为你损失的可是宝贵的注意力。更何况很多人根本就赚不到钱,这才是真正的“赔了夫人又折兵”。
你看股市里有多少人喜欢买垃圾股就知道了,他们买垃圾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那玩意儿便宜”,他们是看中绝对值的,所以,即便盈利潜力再高的股票,他们只要看一眼价格,觉得太贵,就扭头而去。
很多人的成长都死在了相互比较上,不论起点的绝对值是多少,你相对于自己的起点永远都是一样的。
在这方面使用相对视角,可以为自己屏蔽掉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为别人已经领先了,所以放弃了自己的成长,这种事情是最愚蠢的。
我们大家每天都是站在自己的起点上向前迈出一小步,不论这一步在别人看起来有多小,只要他对于你是进步就足够了。
(1+r)^n
投资,尤其是好的投资,一定是舍我其谁的活动。
没有办法实现财富自由的原因,很可能不在钱上,而是在一些看似不起眼,但实际上非常重要的地方。
基本概念的偏差如果没纠正,以后即便真的碰到了财富自由的机会,也是把握不住的。
缺少智慧的资金,很可能最终成为别人的资本。
随大流的时候通常都是火急火燎的,因为生怕自己被落下,没有享受到这股潮流带来的红利。最终发现因为没有准备好,所以到头来自己成为了别人的红利。越是所有人都火急火燎的时候,越应该想清楚,这是不是自己的机会。
历史总是不断地重演,只不过大部分人非常善忘。
越是大家都火急火燎的时候,越是考验你耐心的时候。
耐心这种事情真的是需要平时锻炼,也只能在平时锻炼的。不是说一说,而是在实际的践行过程中一点点磨练出来的。
这些实践和磨练,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完成,所以多一点耐心,给自己一点时间。
平时不锻炼,到时候想要不随大流恐怕也难。
不论你从事何种运动,都需要通过力量训练打磨基本的身体素质。
就如同没有基本的体能,无法再赛场上进行有效对抗一样,没有清晰的概念,想要掌握投资理财的知识也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是财富自由了。
你能听到的通常是两个极端的声音:加杠杆赌赢的人,加杠杆赌输的人,看穿表象认清实质,从来就是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别着急,慢慢练,早晚有一天你会明白你看到的现象背后究竟都有些什么。
“这部分钱已经丢了”,比起想着我要有耐心,不要关注它,不如直接把它想成已经丢了的钱,丢了的钱已经不属于你,不论多少都已经消失了。
这是我一直使用的方法,渐渐你就会发现给资金判个无期徒刑,其实并没有想象中困难。
如果你没有准备好,那么那些所谓的机会并不属于你。你发现的也只是因为看到了许多准备好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抓住了机会而已。
如果你准备好了,你会发现原本在别人眼里称不上机会的事情,都有可能变成你的机遇。有的时候,甚至不是你抓住了机会,而是机会主动过来找的你。所以能够称之为机会的前提是你能抓得住。不然那只是别人的机会,而不是你的。
有些学习需要你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打磨,直到它成为你的思想的一部分。走好每一步,时常回顾之前的知识,将每个概念刻在自己的脑子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结结实实地改变自己的处境。
鼓励大家用“丢了也所谓”的钱进行投资训练。所以如果那真的是一笔救急的钱,你就不要考虑,如果那真的是丢了也无所谓的钱,到不妨放弃这部分安全感,给自己一个机会。
摒弃掉那些通过投资短期实现财富逆转的幻想,踏踏实实地先把眼前的工作做好,等到没有负债的时候,再想着如何一点点实现财富自由。
不管自己的现状,一味生搬硬套,其实也是一种随大流的表现。既然是负资产,那就只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提高自己的价值上去,投资起码有两种:
A、用资本去投资项目;
B、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投资自己的成长。
能够对一部分资金判处“无期徒刑”,说明你对它有百分之百的控制,这个时候你做的任何决定都取决于你,而不受其他外界因素困扰。这种能力给你带来的是一份从容。而它恰恰是你过滤噪音,有耐心积累经验的基础。
踏上财富自由之路,需要你有足够的体力,而我们现在做的,就相当于前期的体能训练。没有这部分训练,以后即便真的碰到了“财富自由”的机会,恐怕也不一定把握得住。
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办法实现财富自由的原因,很可能不在钱上,而是在一些看似不起眼,但实际上非常重要的地方。
资金进化为资本
1.资金的金额大小
2.资金的使用时限
3.资金背后的智慧
放弃安全感是为了让你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特定的领域,长期地观察,深入地思考,而不是鼓励大家去冒险。
基本的一些常识大家应该牢记:如果投资的金额超过一定比例,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办法做到彻底的淡定。我们归根结底都是人,心理上的波动都差不多,所以不必对自己太失望,也不要对自己太自信。
不能够心平气和地被判上个无期徒刑的资金,就别假装资本混迹江湖了。
投资知识、经验、智慧,几乎只能从实战中获得——书上写的、牛人讲的,都跟你没关系,因为只有那些东西在你骨子里生根之后再发芽且不夭折而后还要等上很久才会茁壮甚至茂盛……
千万别不相信这个漫长的过程不可或缺,这不是聪明 可以跨越的,这就好像生孩子一样。
很多人嘴上挂着的投资,其实本质上和赌博并没有差异。
挣扎着学会分清楚“很想要却不能够”与“可以却不一定要”之间的巨大区别,这就好像一个人已经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之后竟然选择不去,和他其实并没有拿到录取通知书却声称我根本不想去。
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总有一群人比别人更出众,除去所谓的能力差异,这群人还有一个特质:他们通常都会主动选择。
因为各种原因,大部分人脑子里的概念都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只不过没有经过长期深入地思考,也没有相应的总结提炼,所以并不觉得自己的认知有什么问题。
三分钟的热情大家都有,能够重复思考一个概念,并把它吃透掌握才是大部分人稀缺的能力。
012、什么是落后?
我们并不能感知整个世界;我们只能通过感知自己的周遭来判断自己是否处于平均水准之上。
一个井底之蛙在它的世界里确实处于平均水准以上又如何呢?
所有人都被连接起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世界,不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周遭,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可以尽量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全部,无论那感知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
最近的一两年,各种各样的知识贩卖社群层出不穷,都做得很好。为什么?因为现在大家看到了,原来那些成功的人,真的知道很多大家不知道的事情,自己不知道的方法,怪不得自己做得不如人家。从另一个角度,传统的所谓正规体系教育不够用了,比如,产品经理这事儿,大家突然发现学校里完全没有这东西,有些大学开了,也没用,因为没有真的专家肯去大学教书……那怎么办?赶紧买啊!
当每个人都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对于知识的渴求是异常强烈的,因为差异明显可见。
机器人在崛起,人工智能在崛起,大多数人正走在越来越没用的路上。
在大数据面前,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人都是没用的,万分之一之后都是落后的,都是被研究、被引导、被赚取的对象——这很残酷,但知道比不知道好,虽然痛苦,但还有希望,因为你会因为那痛苦而挣扎,还有希望;不知道很惨,没有痛苦,却也已然没有希望,几乎等于已经死去。
恰当且足够剂量的焦虑,危机感
A、早晚有一天,你要做到不再为了生活而出卖自己的时间;
B、早晚有一天,你要做到不落后,成为前百分之二十,甚至前百分之一。
过度自信似乎是我们的天性。
当评价对象是自己的时候,这种效应尤为明显。不然也就不会存在那么多,制定时就注定完不成的信念愿望了。比如每三天要读一本书。
与此同时,我们又习惯地低估他人。选择性输入使得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部分,而忽略那些本应该被注意到的优点。比如他虽然已经坚持写了半年的文章,不过写的还是很烂。
这种系统性的偏差,恐怕只能用冷冰冰的科学来纠正,比如分数和名次。
不要觉得这样做很残酷,对自己的定位没有清晰的认识,一直选择回避问题,等到问题真暴露的时候,可能已经为时已晚了。
范围只是为了帮你客观地认识自己,如何对待它其实在于你的心态
我个人大概是在2005年年底,以33岁的高龄开始大量持续写作的,到现在为止已经过去了11年,按我的算法已经快两辈子了。
若是你能做到长期持续,就足以淘汰掉80%的竞争者了。你甚至不一定要做的足够好,只要能够不停的向前迈进,你就会发现其实能够陪你走完这段路的人并不多。
劳逸结合固然没有错,不过它不应该成为逃避困难的借口,实际上,能否拉开差距都取决于你是否硬着头皮把最难的部分啃了下来。别人在玩,那可能是因为已经攻克最困难的部分,而如果你只选择做简单的工作,那就不要用劳逸结合的幌子为自己找借口。
在学英语这方面,大部分掉进去的坑就是:对自己要求太低。其实不光是学英语,任何技能的打磨都应该尽量用一个高标准去要求自己。这个世界整体的趋势都是在加速,想要领先你需要击败的对手可能并不少。对自己要求高一些,你在以后的日子不被落下的几率才会大一些。
很少有事情是线性发展的。不要觉得自己快要领先就马上转换平台。快要领先和真的领先可能相差很多,既然你已经觉得快要进入前20%,不如等待自己的想法被验证了以后再跳上下一个平台。
不必担心自己现在还不够好,你要做的可能只是保持耐心,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即可。
该沮丧的时候,就应该沮丧,这样当你该开心的时候,才能放肆地开心。做的不满意,就应该沮丧,这样才正常。
重要的是:沮丧过后的行动
纯粹依靠读书量的排名给自己安慰,可能不是一个好方法。不妨把关注点放在“学以致用”上,看看自己看了这么多书,有多少用在了改变自己的生活上。
总的来说,真的尊重知识的人永远是少数,他们也不太会记得自己读过了多少本书。对他们来说,读书只是一种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并不是用来和别人比拼的数字。
真正领先的那少部分人常常会非常谦虚,甚至可能低估自己。因为他们比其他人经历了更多,知道今天领先的位置可以被人替代,所以不会轻易放松。
反观那些刚刚取得一些成绩的人,倒是更容易盲目骄傲,觉得自己已经领先不少人。
想要打破这种差不多的心态,最好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先把一件事情做到足够好。有过一次类似的体验,你马上就会破除在其他事情上差不多的幻想,转而踏踏实实地认真做事。
事情的发展多半类似,所以不要好高骛远,先把一件事情做好。
知易行难,听过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总体来说,这个世界还算公平,真正付出的人最终就会领先。即便结果来的比较慢,但一定不会辜负每个人的努力。
反思这种事情和看书一样,别太追求数量,质量才是关键。
一字不落地阅读是经常被人低估的能力。
比如那些平时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的人,最容易瞧不上别人,动不动就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只不过自己不屑于去做而已。
反倒是那些真正处于领先位置的高手会格外的谦虚,甚至低估自己的能力。因为他们知道,到达这个阶段需要经历什么,付出什么,自然也就不会盲目骄傲。
麻烦守恒定律,如果这是你应该面对并解决的问题,它就一定不会凭空消失。总是拿着“比下有余”的借口去回避,最终就会发现自己在这种假想的优越感中,和别人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网络能够带来的仅仅是更为客观,更为完整的信息,它能让你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至于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随后又应该如何调整,则取决于每一个人自己。
当年我和他差不多,甚至还比他强呢
很多时候那只是看起来的差不多而已。如果你真的踏着对方走过的道路,重新走一遍就会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对于多数人来说,他们从来也没有跨过领先的门槛,所以总会有意无意去低估这一步的难度。
问题是有多少会去这么做?有多少人又能直面并不漂亮的数据?又有多少人能够在已经落后情况下奋起直追?
013、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比较就是陷阱对那些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与他人比较的结果之上的人来说,幸福和快乐永生永世难以获得,就算偶尔产生了幸福和快乐的感觉,也必然昙花一现,因为总有人会比他们更加年轻貌美、英俊潇洒、收入更高、权力更大,地位更尊贵、财富更雄厚。
所谓的成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不断把别人比下去的过程。
单个维度,比的是长度
两个维度,比的是面积
三个维度,比的是体积……
生活有很多个维度,每个人也都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更不是一根线——生活中有很多特别精准却没有被大多数人可以去理解的比喻,比如,“一根筋”
李宁和郎平都是在自己曾经做得最好的维度之外,另外开拓了一个甚至多个维度。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多维度打造竞争力
比英语专业;我呢,差一点,只能用:
1.考试成绩
2.用大量的统筹方法论帮助学生们提高效率;
3.用各种心理学研究成果帮助学生们克服心理障碍
“跨界”,是这几年才流行开来的词汇事实上,所有的跨界者最终都会不由自主地深谙此种道理:
每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
一旦跨界积累成功,实力或者竞争力的提升,只能是“几何级数”级别的,绝对不可能仅仅是每天进步一点点那么简单。这种策略,
就是那种知道的话很简单和很自然,不知道的话,就会“百思不得其解”——每天苦恼:问题在哪儿呢?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有跨界的机会绝对要一把抓住,不能让它错过——至于那些冷嘲热讽么,跟刮风下雨一样,只不过是自然现象一种。
在这个简单的方法论里,还是有个很重要的窍门的:你要在至少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出处平庸肯定是不行的,不求处处突出,但起码要在一个甚至多个维度上处于一个相当优异的位置,这样的时候,多维度的意义就开始几何级数增长。
如果仔细观察周围优秀的人,就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对新知识保持开放的态度。道理其实很简单,优秀的人通常都有多维度的竞争优势,而此时多出的任何一个额外的维度都可能使他们的成绩翻倍。多去接触点新知识,说不定它在某一时刻就会成为让你脱颖而出的那个维度。
如果连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开支都无法满足,其他维度的努力都只能被视为不务正业。
跨界成本越大,越有可能获得极大的利润。
在学习这件事情上,不应该太过局限,甚至可以刻意寻找一些无关领域去拓展。说不定在某个节点它们就会产生交集,帮你收获意想不到的利润。
没有人能够一心两用,他们只是擅长快速切换,并且做到任何时候都专注于眼前的事情,而不会把注意力浪费在其他地方。
只有在某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才能和其他维度配合打出好成绩,而不是样样通、样样松。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这个基础,你才有机会施展其余的才华,同样有了那个突出的维度,其它维度的拓展才有了意义。
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团队。
会编程的你是团队的技术顾问,
会概率统计的你是团队的数据分析师
会写作演讲的你则是团队的市场部经理
为自己多开拓的每一个维度,实际上就是为这个团队添加了一名成员。
拥有越多的成员,能够组合搭配的方案也就越多。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拿出的解决方法自然也就更多。
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放弃了不少多维度竞争的机会。哪怕是简单的看文章、背单词,如果能够调用更多的维度,都会事半功倍。
如果你现在没有一个维度的能力足够突出,无法帮你抵挡住生活的基本成本,那么首先打磨自己的核心技能是最重要的。
不论是单一维度的突破,还是多维度的拓展,都只是我们提升竞争力、走向卓越的方法而已。
开启心智是一个过程,需要慢慢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并且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一切靠积累,这其实就是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把注意力投入到自己身上一定会产出价值。信息爆炸不代表知识爆炸。有个目标是好的,但是不要被它限制住,很多时候“意外的惊喜”是你无法提前预料的。爆炸的只是信息,大部分还都只是为了吸引大众眼球而存在的信息。而真正有用并且可以改变思维、进而改变生活的信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各种能力团队合作的成果。
由于在中国长期实行的是单维度的评价标准,使得大部分人意识不到自己其实也是一个团队,而每拓展一个维度就相当于给自己添加了一个团队组员。
在学校的时候,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的能力不足也没有太大关系。而步入社会之后,就不在是单一维度的单打独斗,而是各项能力的综合比拼。
一本书即便读不懂,我也会把它读完。这个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很多书你是不可能第一遍就读明白的。更重要的是前面章节的内容,可能需要读完后面的章节,再回过头看才能有更深的理解。
就像读书要有耐心读完一样,面对不同维度能力的积累的时候,也应该保持一定的耐心。说不定哪天它们就会被某个出现的维度串联起来了,进而帮你创造巨大的价值。
我经常鼓励周围的人,因为我知道:“鼓励”这东西实在太稀缺了。
每当你跨界去学习新知识时,一定会听到各种负面的声音。好一点的是疑惑和不解,差一些的是质疑和嘲笑。总之你不可能什么阻力都没有,这种阻力有时甚至大于学习本身的难度。不要期待某一天自己能获得百分百的肯定和支持。想等到那一天再学习,估计你一辈子也学不到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相互取暖,不断前进的战友。多一点鼓励,从那个单一维度思维的坑中跳出来的人就会越多。
每个人的认知范围以及认知角度都不同,只有你站在他的视角去解释才最有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
不论是在拓展其他维度,还是在已有的维度中钻研,都应该时常回顾一下,看看是否有一些节点之间已经存在了交集。
打造多个维度不代表走马观花式的堆砌,做事认真永远是稀缺的品质。即便是做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也能把它落实好、不出错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重要的不一定是每个维度都深入且精通,而是自己在这个维度学过的知识、做过的研究都实实在在能够经得住考验。
很多时候,一个领域的问题可能需要其他领域的知识才能得到解决。
当你需要给别人解释问题的时候,运用的维度越多,对方能够理解的概率也就越大。
当早期的极客们痴迷于各种技术参数之时,史蒂夫乔布斯凭直觉给个人电脑加上了另外一个别人没有甚至不可能有的维度:艺术设计。时间越久,这个维度带来的合成竞争力越大。
由于跨界成本大,所以在还没开始之前,就已经甩掉了大部分竞争者。而此时需要做的,只是按部就班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即可。
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现有情况,规划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路径。
你在这个维度的一分耕耘,很有可能收获的是其他维度的一分收获,如果足够用心甚至有机会收获多分收获。
014、你应该拥有的最重要的能力
metacognition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one’s own thought processes.
元认知能力: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
注意力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付费其实是花钱捡便宜;
百分之百的安全感可能是最大的枷锁;
活在未来可能遇见财富;
自己先成为贵人才能不断遇到更多的贵人;
很可能1%之后都是落后;
为自己打造多维度的竞争力才是出路。
元认知能力的强弱,决定一个人每个方面的强弱,甚至可以一点都不夸张地讲:
一个人的财富创造能力最终也只与元认知能力有关——其他的都是附属因素。
一个连对自己的感受都不能完整正确认知的人,怎么可能完整正确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呢?!
所谓的将心比心,的确是绝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心和心都不一样,
而是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思考过程、思考原理、思考方式;更是因为大多数人从未认真审视过自己的思考结果是否正确合理。
所谓可以用来解放自己的心智,指的就是具备足够元认知能力的大脑。
上学的时候,大多数人只不过是为了应付考试而疲于奔命,他们却学会了如何学习;
工作的时候,大多数人只不过是在为了应付老板的任务而疲于奔命,他们却学会了如何有效地工作,如何有效地领导,如何有效地创造真正的价值…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大多数人都是在自说自话的时候,他们却可以成为认真的聆听者——这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人与人之间的技能差异,证据确凿地来自于“刻意练习”delieberate practice,而一个人能够做到刻意锻炼,唯一能够仰仗的就是元认知能力。反过来,元认知能力也必然会在可以锻炼的过程中不断被加强。
元认知能力的提高,会有效防止抑郁症的发生。
你的财富创造能力取决于你能给别人创造多少真正的价值。(一个人的价值等于他的社会贡献率)
只能通过不断加强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以求自己的思考与思路越来越接近于正确、越来越完整、越来越高效……
乃至于终究有一天,哪怕是你不假思索、甚至随随便便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真正有价值的,不仅对自己有价值,对他人也有价值,对很多很多人有价值,甚至对绝对大多数都有价值……到时候,财富对你来说,只不过是顺手而得的东西而已。
这也是“那些把注意力全都放在钱上、以为钱是最重要的资源的人们最终赚钱那么困难的原因”了罢?
元认知能力是一个人可拥有的最重要的能力。
元认知能力不仅可以习得,还可以通过刻意训练长期持续发展。
我们知道我们想要改变的,能够改变的,不是现在的自己,而是将来的自己。
急也没有用的事情,我们就不要急了罢。
很多的时候,其实并不是他人不理解你,而是你没想清楚、你没表达清楚,所以他人无法理解你……
大脑这个锤子不光可以钉钉子,还可以反过来钉锤子。
我们可以思考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确实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
有了一套不需要借助外在帮助就可以自己升级的操作系统,而且升级的版本上不封顶,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加速升级。
每次升级电脑的os,总比简单安装个软件要复杂得多,耗时也相应更长一些。
容易被情绪左右本身就是元认知能力不强的表现。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
这种情绪对我的思考有没有帮助?
如果有,我该如何好好利用?
如果没有,那我应该如何避免?
很多人在生气的时候做了傻事,其实那在我看来只是并没有想清楚自己生气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及时阻断这种影响而已。
思考方式的改变之所以非常困难,是因为它是从底层上的修正。
对着镜子给自己动手术,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我不知道,不过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不足的人确实不多,进而觉得需要去打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很多人只是缺少一次思维升级的机会而已,能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自己有机会重构思维方式,实际上就是让对方获得了重生。
每个人的文字就是每个人的想法。
你通过文字就能大致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进而窥探到他的元认知能力。同时看着自己的文字,也是审视自己元认知能力的好办法。
一边思考,一边把思考的过程全都打出来。这也是你回顾自己思考漏洞,提升元认知能力的好方法。
周星驰:人如果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人如果没有元认知能力,那和其他动物有什么区别
我们人类可以在有限的生命内,不停地回顾自己的想法,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策略。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每天都可以进化。
意识到问题,挣扎着解决问题,重复很多遍,慢慢把最重要的元认知能力打磨出来,最终甩掉了大部分的竞争者。
有时候只是由于我们的认知和经历的限制,使得我们无法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可是随着你看过的书,经历过的事逐渐多起来之后,我们其实已经具备了升级大脑的能力。这个时候不去升级,一方面是对现有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我们用更好的操作系统去理解当下的世界。
不论是容易受情绪干扰,还是脑子不清晰,其实都是因为站在低层次去和大脑纠缠。元认知能力就是不断脱离这种束缚的能力,让你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去控制自己的大脑。
深入思考不只是时长的问题,而是要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不同层次和不同维度的思考。你需要足够的注意力去专注于自己的思考,同一个想法也要尽量从不同维度去思考,思考得越深入越有机会活在未来……
每次思维升级一定不轻松。这就像是每次跑步的时候都会很累,甚至很痛苦。但是你知道跑完后,自己能够体会到那种大汗淋漓的畅快感,所以你会坚持下去。练习元认知能力的过程也是一样的。你会感到无助,你会想要放弃,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毫无进展。但是只要体会过一次升级后带来的快感,你就会对这种升级的过程上瘾,最后想停都停不下来。
认知能力好比是马,而元认知能力是马车夫。马车夫要驾驭马,但是马如果不听话,两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最终屈服。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有多少次是马随意地拉着马车跑,而不顾马车夫的指令。这其实就是我们脑中的元认知能力不够,导致无法好好控制认知带来的结果。
越是简单的概念,就越容易被人忽略。因为我们总是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这些表层的意思,而不再去深挖其中的本质。
培养元认知能力,就是为了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忽略的重要的概念。
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控制情绪就像是举哑铃。每个人能够举起的重量取决于他的肌肉力量,同样每个人能够控制的情绪大小也取决于他的大脑力量。其实大脑和我们的肌肉一样,都是符合用进废退的规律的。如果说健身房里面的哑铃、杠铃使我们锻炼肌肉的器械,那么优质的书籍和文章则是我们训练思维的工具。
去健身房锻炼,我们练出的是手臂的力量和身体的线条;用特定的方式训练思维,我们增加的是大脑皮层的面积和沟回的数量。
智商、情商只是外在的表现而已,真正重要的是背后支撑他们的思考方式。
所谓的智商高,不光是能够解几道数学题,而是能够洞察这些数字背后的原理。所谓情商高,不光是会与人和睦相处,而是懂得对方内心深层次的需求。
你的元认知能力开启之后,不光有助于你理解自己和其他人行为层面的东西,它更会让你了解为什么他们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元认知能力其实就是我们大脑的食品质检员,我们要用有限的注意力去筛选那些对大脑成长真正有意义的事物,而不是不顾质量地拼命硬塞。
想想看你有多少次和伴侣沟通的时候,只停留在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没有试着把这个想法产生的来龙去脉和对方讲清楚?
所谓的沟通技巧,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先把问题想明白,深层次地想明白,然后再把这些内容一层层地表述出来。
把复杂的原理用简单的方式讲清楚不容易。让别人意识到简单的东西,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则更加不容易。
哦,我原来是这么想的
嗯?这么想难道是不对的吗?
啊!我应该这么想才对
自己是大脑的主人,而不应该反过来被大脑控制。持续升级自己的大脑,不断站在更高的层级去控制下面的大脑,这才是我们作为人类进化的最有效的手段。
所谓的情商和智商只是一些外在表现形式,而一个人能否在这些方面获得高分,则取决于他们是否对这些概念有本质的理解。
看到智商高的人,总觉得人家天生聪明,可以轻松解开复杂的数学题目。而不会觉得,对方其实是知道了这些数字背后更深层次的原理。
看到情商高的人,就会羡慕对方的社交能力,但真正本质的是对方能够洞察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需求。
元认知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不光能帮你了解自己,同时还会让你更加了解别人。
我们有足够的耐心,耐心来自于哪里呢?还记得吧?我们是一群决心要活在未来的人。于是,那无与伦比的耐心必然来自于这么一个事实:我们知道我们想要改变的,能够改变的,不是现在的自己,而是将来的自己——于是,我们就会马上明白那个改变之前,完全没必要加上一个马上或者立刻……不是吗?谁爱着急谁着急去,反正我们不急。
015、如何有效提高元认知能力
一、坐享
这是个现今已经被科学解释得很清楚的很简单很朴素的大脑体操,没必要去神化它,秘化它——自然而然地用就是了。
二、兴趣
全神贯注是另外一种刻意训练元认知能力的有效方法——很违背直觉的小方法
通过进入全神贯注状态而使元认知能力彻底放松……
教师最好的学习方法,大多数人直至成年,并没有养成哪怕仅仅一个属于自己的真正兴趣。
被动全神贯注,来自于外部的控制。小说、电影、游戏的设计者们是掠夺他人注意力的专家,他们知道如何设计才能让人们兴奋,让人们上瘾,让人们离不开,甚至不惜动用一切心理学研究成果去把控自己的猎物。
主动全神贯注,专注于提升某个特定的技能。在任何一项兴趣中,都有“必须可以练习才能获得进步的技能”,要满足这个要求,那因兴趣而产生的全神贯注,才可能是主动的,才可能是对刻意训练元认知能力有帮助的。
在全神贯注地磨练任何一项技能之时,元认知能力彻底放松,而注意力全部用来去感受每一个感官的刺激,进而调整自己的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个意识与理解,最终达到比前一刻更好的地步,在这个过程中,大脑皮层更多的沟回形成,更多的动作变成“下意识即可完成”的动作……直至结束的那一瞬间,休息完毕且精力充沛的元认知能力再一次被激活,清楚地意识到刚才的一切,幸福感突然而生,又因为元认知能力的存在,那幸福感格外强烈。
三、反思
每天花上十分钟左右,反思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思考结果,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有没有逻辑谬误?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从何而来?又缘何走了那么个思路?有没有其他可能的思考结果?琢磨一下自己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琢磨一下那些影响因素究竟有没有根基,有没有道理?
反思,不仅是一种元认知能力的刻意训练方式,也是调整情绪的根本。
那些无法控制情绪的人,不仅做不成任何有意义的事情,还常常成为定时炸弹一样的东西,早晚毁掉他们触碰到的一切,不管是人还是物。
观察和研究一致表明:控制情绪,和控制时间一样,几乎是徒劳的。冷静常常并不是控制情绪的结果,而是认清情绪来源,并找到解决方案的结果,而认清情绪的来源,就是在调用元认知能力。
我很生气和我知道我现在很生气,这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前者只能在接下来的每分每秒更生气,后者却因为元认知能力被激活而可以做到把注意力转到我为什么很生气,乃至于找到很生气的原因,然后再把注意力放在那个引发情绪的问题上去。能解决就去动手解决,不能解决的话,也好想得开:既然解决不了,生气也没有用……
每一次认清情绪的来源,就是一次元认知能力获得锻炼的重大机会。每个人都一样,最终会发现,反思最多的,肯定是被情绪所左右之后的行为和决定。不过,其实用不着多少次,元认知能力的适时激活就会成为习惯,而所谓的冷静,只不过是这个习惯自然而然的结果。
要有耐心,要有耐心,要有耐心
看起来再简单的事,做起来都没那么简单。不过只要耐心地做下去,就一定会做得越来越好。
如果你需要一个自己设计并且足够让你上瘾的锻炼方法,最好能够精确地控制锻炼后的反馈。
虽然不一定是每次练完就有的反馈,但是应该找一个合适的频率不断给自己激励,让自己看到成果,进而激发更多的兴趣。
这种刻意练习的设计会让你慢慢形成一个正循环,从而能够持续不断地练习下去。
我们锻炼元认知能力的重要一步就是要学会“主动控制注意力”
我们平时说的迁怒,其实本质上就是因为自己不知道为什么生气。想着想着就乱了,乱了之后就不管对象,先发一通火再说。
通过元认知能力的提升,知道自己为何生气,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情绪。这就像你无法控制时间,但是你能通过控制自己来达成一定的成就。
不要着急,也不要想着如何一次就把每一件事都搞定。
什么才算是好的休息方式?
1.阅读
2.亲近大自然
3.独处
人们在独处的时候,更容易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觉、身体以及情绪上。这其实和我们说的,在全神贯注的情况下,元认知能力得到彻底的放松是一样的。
只字不差地阅读是我养成的最重要的习惯之一。
自己先做好,孩子多半差不了。
保持耐心,先从认真阅读开始,和孩子一起慢慢培养控制注意力的能力。
你做好了,孩子自然也不会太差。
如果自己一时想不清楚,那就写下来看。今天想不明白的事情,过几天回过头来看,说不定就会有新的思路和想法。
没有直接的效果,所以感觉没用。这恐怕是大部分人一辈子也没有锻炼出元认知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受到线性思维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种瓜一定要得瓜,种豆一定要得豆,如果没有得到应有的结果,那么这些努力就是白费的。
你在元认知能力上的努力,或许不能直接让你有任何产出,但它可能会在其他方面帮你想明白问题的关键。
可以练习和增加兴趣是相辅相成的。每当你突破了一个玻璃顶,你对于这件事情的兴趣就会加强,并且促使你进一步去可以练习。
充足的休息也是健身的重要环节。锻炼元认知能力其实也是类似的过程。反思就相当于你不断地运用元认知去锻炼,而坐享和兴趣则更像是你在放松恢复的过程。
过去的兴趣之所以在工作之后被磨灭,大部分的原因就在于:缺少刻意练习。
没有经历过可以练习的兴趣,多半经受不住生活的考验。一旦不那么顺利的时候,我们就会轻易放弃这些兴趣。
不论是锻炼还是休息,都需要尽可能百分百投入。
有元认知能力的人,就有机会摆脱当局者的角色。我总觉得大部分人只是缺少一个启发,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有能力控制思维,跳出当局者的视角,从更高的层次来审视自己的生活。
之所以说是刻意练习,就是因为它需要调动你的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完成。因此一定不会很轻松,也不会很顺利。
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处,并且开始主动不去思考时,我们的大脑会比平常更为活跃,能够产生更多的连接。
有兴趣——刻意练习——做的更好——更有兴趣——继续刻意练习
兴趣和练习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兴趣,你可能不会坚持去做枯燥的练习;没有练习,原本的兴趣也会很快枯竭。
关于反思最好的方法其实就是记录。
原来我的这个世界还可以是这样的。
如果说过去你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感受自己逐渐增强的体能,那么现在你已经能够通过刻意练习,感受到自己大脑升级的过程了。
016、如何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不论是谈恋爱,还是管理自己,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需要我们解开的锁,就连赚钱这个最重要的锁,能够找到对应钥匙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阅读,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里最重要的知识获取方式。
学校里的教育最终的结果竟然是让绝大多数人失去了主动、深入、有效的阅读理解能力
既然那是个需要被解决的问题,它就好像是个被锁上了的锁头,而解决方案就像是钥匙一样,一定不要在锁孔里插着,一定是在别的什么地方呢!所以,当我们尝试解决任何问题的时候,只盯着问题看,盯着问题想,盯着问题找解决方案,通常只能是以无奈告终的啊!
对人类这种高级动物来说,有些情绪是对立的,几乎完全不可能共存的。比如,你几乎没办法既高兴又痛苦,既兴奋又低落,或者既感到无聊又感到有趣……
要是能让对方感到极度开心的话,TA就没办法痛苦、生气、无聊、无奈……
你真的平时花足够的时间思考过这个几乎最重要的事儿吗?——究竟都有哪些东西、哪些事件可能让对方极度开心?
管好自己就行了,想办法做正确的事情,这个最重要;然后再想办法找正确的方式……哪怕做事的方式错了也无所谓,那毕竟是可以修正的;哪怕效率低下一点也可以接受,毕竟只要做了就有积累……
你追钱,追不上钱,钱追你,你跑不掉……
别人都盯着钱看,我也觉得钱是个问题,但我觉得解决方案一定在其它的地方……最终,我认定能力更重要,盯着自己的能力看,盯着自己的能力成长才是真正的钥匙啊。
正在一点点变得更好……要关注价值而不是价格
当你遇到被锁上的锁头的时候,要想到你应该去别的地方找钥匙……
很多人苦恼自己的英文遇到了瓶颈,于是他们想要去背海量的单词啊什么的……可是,钥匙其实在别的地方:他们的语文就很差啊
很多父母苦恼:这孩子怎么就这么没耐心呢?可是,他们作为父母就是没有耐心的,孩子其实是在复制父母的行为啊!
很多认为这世界太不公平了的人,其实从未想过那很可能不是这个世界的问题,甚至不是公平不公平的问题,而是TA是否配得上被公平对待的问题……
如果你一直在纠结于一个问题,但却没有找到答案,不妨像我们之前提到过的那样,看看自己的思考方式是不是有问题。
很多时候只是因为过于集中于问题本身,你就无法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你在问题上面花了时间和精力,不代表你的注意力就一定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同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在别处花费的时间,也不能被视为浪费。
英语听不懂的原因不在听上,而在说上,道理很简单:只要说得出,就能听得懂。
所以不用刻意练习听力,只要多去朗读就能慢慢听懂了。
总盯着钱的人,通常赚不到钱。因为赚钱的方法通常不在这些关注点上。
太多人喜欢用蛮力来解决问题了。不是说努力不重要,而是要先找对方法,再去用力。而寻找方法也需要方法,那就是别老只盯着锁头看,到别的地方试一试。
要有能力去思考自己的思考方式,也要有方法去寻找更好的方法。
你平时涉及的领域越多,在每个领域了解的越深,你就更有可能找到更多且更优质的钥匙。
心理学其实就是一个隐藏着大量钥匙的地方,但是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好好去查找,并且把学到的知识利用起来解决生活的问题。
只要一点点耐心和思考,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其实就已经有答案了。
你了解的领域越多,当你遇到困难时,你更有可能想出别人不曾想过,甚至想象不到的解决方法。
当你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时,你就会发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变多了,相应的自己能够应对的钥匙也随之增加了。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每个人都要从现在的起点开始慢慢积累,这一点上没有捷径。
时常回顾自己已有的锁头和钥匙。看看哪些新找到的钥匙可以打开过去的锁头,哪些新碰到的锁头能用过去的钥匙打开。
既然已经有了一些钥匙,那就不妨给它们简单归一归类,每一种类型的钥匙拿出来试一试,看看效果如何。
生活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的消耗,可能都不是用在解决问题上,而是花在如何回避或者无视问题上。
原来不是没有解决方法,只是我找的地方可能不对。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就不会再过度焦虑和急躁,能够坦然地面对暂时未打开的锁头了。
不要害怕知识增长带来的无知感,那些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什么都不必再学习的人,才应该警醒。
概念是关键,掌握了这个概念之后,如何具体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需要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来体会,不能一概而论。
自弹窗口一定是通过刻意练习才会形成的,而不是系统自带的功能。
当你看到某些社会发展的趋势时,你可能会想:这个趋势如何为我所用?
反过来想,在这个趋势中,我做什么才最划算?
调用元认知能力只不过是你生命中的一个习惯而已,如此自然,就好像你渴了就想办法去找水喝、饿了就想办法找吃的一样……
大多数人一生都不做这样的思考,总是临时抱佛脚……哎,难道从来不总结经验教训吗?难道想不明白佛脚上根本就没有钥匙串吗?
不论是碰到了什么锁头,还是遇到了什么钥匙,都要记得记录下来,并且不断回顾总结。
真正赚到钱的人,通常都会把注意力放到自身能力的提高上,我相信这一点,也是这么做的,我也相信通过我固执地不谈钱,能够让大家知道这其实才是对赚钱最有帮助的。如果你能合理使用自己的注意力,试着活在未来,并且刻意打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估计想要赚不到钱也很难。
017、为什么你总是“半途而废”
为什么毅力这个东西是别人家孩子才有的?
若是某件事儿你觉得需要努力、需要坚持才行,那这事儿基本上从一开始就注定做不成了……
需要努力、需要坚持,说明你骨子里不愿意做啊!
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开始之前,都要想尽一切办法为这个事情赋予重大的意义,甚至多重重大的意义。
一旦决定做什么事情,是用不着坚持的,用不着努力的,一念一世界,在我们这种人的世界里,这不是那种苦哈哈的坚持,臭烘烘的努力,这叫什么?这是干脆停不下来啊!多有意思的事儿啊?谁敢拦着我我就跟谁急!
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往往只不过是一年之差,可实际上的价值差异,确实整个世界的差异。
当你决定习得某项技能的时候,在你已经想办法赋予了它很多正面意义之后,还可以想尽一切办法为没有它的存在赋予很多负面意义。
不仅要罗列,还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可以想象出来的细节栩栩如生地写下来——相信我,这回吓到你的大脑,准确地说,是把那种你所需要的恐惧
深深埋入你的潜意识,然后它就会在很多的时候自动工作了,催促你赶紧弄,否则它就焦虑,它就害怕,它就不安生……
另外,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拥有那项技能的人以及人群,尽量与他们共度大量的时间;如果没办法一对一交流,起码也要时刻关注他们……
社交,从来都是学习活动中的一部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深刻,当你与拥有某项技能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发现、感受到那项技能其实是很自然的,很实用的,没有它是根本不行、甚至完全不可能的……这些判断的变化会极大地影响你的行为,你的感受,于是,很多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很艰难、很痛苦,很难坚持、没有毅力根本做不完的事情,在你的世界里全都变成了真好玩,停不下来,要是能多玩一会儿就更好了的事情……
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要尽量远离那些负能量深重的人了嘛?他们对你的实际影响可能比你能感受到的、能想象出来的大,且大出很多很多倍——
因为那影响是骨子里的,深入你的潜意识的……于是,很多的时候,你甚至会在被影响之后都不知道已经被深深地影响了。你说可怕不可怕?
我们脑子里其实有很多压根不应该存在的概念。很多人之所以没有办法彻底改掉一些毛病,可能并不是因为自身有问题,而是压根就没想过,自己其实一直在做表面功夫。
一个脑子里有时间管理概念的人,很难了解自己管理不好时间,不是因为能力不行,而是时间根本不听你的。
一个脑子里有快速阅读概念的人,永远也不知道自己读书没有收获,不是因为读得太慢,而是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
这样一个个没必要存在、甚至干脆错误的概念,使得我们的生活困难重重。所以根治的方法就是从根本上剔除这些概念。
每个人运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会产生快感,因为运动会让我们分泌多巴胺,它能使人感到愉悦和兴奋。只不过每个人的敏感度不同,体会到快感的强度和所需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在没有体会过这种快感的人眼中,那些坚持跑步的人确实很了不起。但是对于体会过的人则是干脆停不下来。
考试是校验学习效果最好的方法。
考试从检验手段变成了最终目的,为了考试而学习,想想就让人头疼。
本来学习这件事就是为了自己开心,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结果因为对考试产生了厌恶,最终放弃了学习,这实在有点可惜。
可以试试,把未来做成某件事情给你带来的回报均摊到每天的任务上,每向前一步,都让自己切实地体会到成长的快感。即便这种快感是你设计出来的,它也比你苦哈哈地想着要坚持强很多。
如果你希望获得某项技能,那就应该尽可能去寻找拥有那项技能的人群。如果你想健身,那就应该去健身房找同道中人,如果你想读书,那就去图书馆找。
如果说运动带来的快感来自于多巴胺,那么写作给你带来的快感则是清晰的思考。
写作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想明白的过程。想必每个人都体会过想明白的快感,那种感觉就像模糊的视线突然变得清晰一样。
发现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尽管那只是一小部分,但是这不妨碍你感受到这份快乐。
父母自己持续做好一件事,并且让孩子看到这件事的成果。这应该是孩子能够感受到的最大意义:
我的父母通过行动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大过父母的亲身示范。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功能:遗忘痛苦。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功能,恐怕就会被各种过去的痛苦纠缠,
最后无法集中注意力到每天的工作上去了。
除了时间之外,痛苦的程度也会决定我们的遗忘功能。越痛苦的事情,我们通常遗忘的越快,这也是大脑为了保护我们所进化出的功能。
不论是学习一个知识,还是打磨一个技能,本质上都是要在你的大脑里留下痕迹。但是你从开始的时候就给它赋予了太多的痛苦和坚信,那你的大脑自然会想方设法帮你抹掉这部分记忆。
当你辛苦地背单词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向大脑发送指令:这么痛苦的事情可一定要忘记啊!
于是越痛苦,忘得越多,越背不下来,进而越痛苦。所以想要不放弃,首先就不要给自己痛苦的暗示。
大体而言,有些书读的本身就是享受,我最担心的就是读完……
读书的过程就是享受,享受那些作者帮我们解决问题、看清世界。只有抱着这种心态,可能你才有机会坚持下去。
如果你有自己钦佩或者喜欢的作者,并且希望成为他们的样子,那读他们的文章就是受他们影响的最好方法。
不论是读到了好书,还是看到了好东西,随手推荐给朋友固然是种方法。但是更好的方法可能是让对方看到你的变化,主动来向你咨询意见,这个时候你推荐的成功率就会大大增加。
在你看来只是不停享受的过程,在别人看来可能是在装,甚至是在痛苦不堪地装。
你学会了一个技能之后,你的世界就不同了。
不论是游泳、编程、英语,还是其他任何技能,学会的人回头去看过去的自己,都会有重生的感觉。
学会、学好一门技能带来的则是重生的快感。你的世界多出了一个维度,你看到了过去不曾有过的景象,你甚至会觉得自己又活了一遍。
有兴趣的时候,你更容易进入全身关注的状态。这时的刻意练习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感知自己进步的过程,于此同时,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也得到了彻底的放松。
好文章值得一字不差地反复看。
读好书,看好文章的过程本身就是享受。就像那些经典歌曲和经典电影一样,每一次重听和重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找到那个你真正想要的东西,让它成为你行动的意义。那些别人想起来兴奋,但是对你毫无吸引力的东西是无法帮到你的。
用一年的留言为自己写本书,是不是让人想想就兴奋?
一个脑子里满是坚持和毅力的人,恐怕永远在纠结如何摆脱痛苦,而不会想着转变个角度,这件事或许就会成为快乐的事。
你珍惜自己的注意力,工作生活就会更有效率;
你放弃部分的安全感,就会看到过去不曾察觉的机遇。
能够跟着一个专栏共同成长,不断升级,这件事不需要坚持,而是应该怕它结束才对吧?
018、我是如何错过一次升级的
有些道理,你只是貌似知道
新东方老师在离开新东方之前,基本上都是土豹子,因为那里其实是个相当封闭的环境,有新东方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新东方老师自身心态的原因:反正自觉赚得挺多,不愁生活,于是就很容易进入对外界漠不关心的状态……
我觉得你说的都对,但,好像跟我没有太多的关系……毕竟,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你能做的事儿,我不一定做……我还是安心做好我能做的事情罢……
仅仅以为某些观念与己无关,就可能让一个人永远生活在另外一个自洽的世界里。
有些观念,你觉得跟自己有关,它也不一定会起作用;但反过来,若是你觉得与自己无关,那么它一定不会起作用……
有些观念真的很重要,但它们要么太简单乃至于被人们轻视,要么太过违背直觉乃至于无法相信……
感觉没关系是错觉,就是错觉,也常常是最可怕的自证预言。若是主动吸收那个观念,按照那个观念去做,就事实上有关系了;做不好不要紧,没人一开始就做得好,于是,拼命去做就是了;刚开始无法很熟练地按照那些观念思考也没关系,反复琢磨,反复尝试,自然而然就开始深入了…..做就要使劲地做,想就要深刻地想——否则就跟你实际上完全没有关系。
很多重要观念会伪装成“让你感觉跟自己没有关系”而使你生生错过且不自知。于是,你不仅要读,还要反复读;不仅反复读,还要先假定每个观念都跟你有巨大的关系,调动所有感官为自己创造带入感,去琢磨、去研究、去想象,这个观念若是被自己吸收之后,自己应该变成什么样子?
国家政策与个体财富积累,其实是有很多联系的,甚至,经常能够完全改变个体财富积累的路径。很多人认为老百姓不需要关心那些……现在我告诉你:为了你自己,你得关心那些政策,得去认真理解那些政策,得去深入思考每个可能性与自己的联系,以及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进而做出自己必要的改变。
019、如何判断自己文章的好坏?
1.三条基础常识建议
A、多写、多写、多写
B、认真思考所选择品类的受众属性
什么对读者来说最重要?
散文/诗歌,意境
短篇小说,创意
报告文学,真相
剧本,结构
说理类文章,认真思考三个要素
简单VS复杂、已知VS未知、次要VS重要
有没有向读者展示某件貌似简单的事情其实是非常复杂的?
或者反过来,我有没有做到化繁为简?
我有没有让读者意识到某件看起来已知的事情其实是未知的?
或者反过来,我有没有做到让读者意识到某件貌似未知的事情其实是早就知道的?
我有没有让读者意识到某件事时积极重要的?
或者反过来,我有没有做到证明给读者看,某个他们一直重视的东西其实是次要的?
概括起来,就是不管怎样,都要真相。
大多数人总是误以为写作是一种表达方式,进而当遇到差评的时候会生气,认为对方不识货……
这其实是幼稚的——对方原本就没有识货的义务和责任啊!
沟通最大的难度在于理解对方。写作的真正难度在于当作者意识到自己是与一百人、一千人、一万人、十万人……
甚至是千万读者说话的时候,有没有能力做到自己说的话足够准确乃至于不被误解,
自己说的话是否足够恰当乃至于没有伤及无辜,
自己说的话是否足够完整乃至于即便是遗漏了或者得罪了某一类人也在所不惜……
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自我训练。
当众讲话、公开写作,基本上是个寻找最大公约数的游戏。
你有能力理解多少人,就最多能拥有多少读者。
C、写作是双向沟通而不是单向表达
2.内容质量判断原则
A、逻辑严谨
B、论证精彩
逻辑推理,有三个层面:
一、形式逻辑,Formal Logic
三段论,一个大前提,一个小前提,推出一个结论,当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正确的时候,结论必然是正确的;
或与非的逻辑判断,A属于B,B属于C,所以A必然属于C
形式逻辑处理的是必然的推理,这种逻辑推理在现实中根本不够用——
现实中更普遍的不是必然,而是可能。
这世界竟然有70%的人识别不出以下简单的形式逻辑错误(肯定后件):
if p then q,
q,therefore,p
二、非形式逻辑,Informal Logic
人们普遍畏惧不确定性与未知,所以,绝大多数人其实是跟着感觉走,听从内心的声音,最终从
骨子里就回避学习非形式逻辑,乃至于最终对所身处的世界不可能有清晰的认识。
三、认知偏差纠正,Cognitive Bias Correction
精彩的例子(证据)是攒出来的,不是找来的。长期且系统地收集整理证据(例子)。
长期这两个字已经把九成的写作者干掉了——绝大多数人一生都没有能够摆脱临时抱佛脚的窘境,想要系统,起码要做到两点:
1、知道自己要什么?
2、琢磨手里的东西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其实例子啊,证据啊,满天飞的。大多数人只是因为没仔细想过自己要的是什么,好例子好证据对他们来说总是擦肩而过来无影去无踪春梦了无恒。
例子、证据攒得足够多了,精彩的发挥余地就很大,否则就完全没有可能。
写并不难,难的是正确思考和系统积累。还是那句话:“你做了哪些别人看不到的工作?”
3.关于所谓文采判断
修辞
修辞有很多种,我只用一种:类比,类比的好处很少有人深入探究,在我看来类比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有效的沟通工具,我找到对方已知的点,然后用那个对方已知的点让对方理解对方未知的点——这多精妙啊!
你怎么知道对方哪些未知、哪些已知?这还是靠积累和经验啊!一些人通过长期耐心沟通观察的结果就是可以做到未卜先知。
韵律
在我看来,无非两个方面,韵脚和节奏。
事实上,绝大多数被理解为“文采”的东西,最终其实是思考与习惯的结果。
4.格式化写作的好处
所有论文都是有套路的:
一、提出一个观点;
二、说明这个观点的意义究竟有多大;
三、证明这个观点;
四、驳斥对这个观点的质疑;
五、说清楚这个观点的超级意义……
《七年就是一辈子》的所有文章都是一模一样的套路,简单讲,就是:
说清楚一个重要的概念。
展开之后还是套路:
一、我要说的是什么概念?
二、这个概念为什么重要?
三、这个概念普遍被如何误解?
四、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儿?
五、正解这个概念有什么意义?
六、如何正确使用这个概念?
七、错误使用这个概念有什么可怕之处?
八、这个概念与什么其他重要的概念有重要的联系?
所谓的聪明,指的就是一个人脑子里拥有足够多的、清楚、正确、必要的概念,并且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了足够多、清楚、准确、必要的关联。
所谓的进步与成长,无非就是不断习得新的重要的概念与关联,不断更新已有的概念与关联。这个过程不大可能是瞬间完成的,只能靠积累——这是长期的挣扎。
有确定目标和标准的大规模的格式化写作,最终就会形成所谓的众创书籍,我写的只是一个起点,我相信大家写的放在一起,最终肯定比我一个人写的更好,更有价值,更有传播意义。
这是个尝试——前所未有的尝试。做这样创新的事情,通常并不会被外界彻底理解。好在我对这种情况有非常丰富的经验,知道做这种事情不可能依赖外界的鼓励,只能依靠自己的决心以及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看《The walking dead》最大的收获和感悟就是
怎样成为战友?只有主动贡献主动牺牲的人才可能有战友,才可能有团队——否则都是早晚崩溃的团伙……
5.你为什么非写不可
写作(其实公开演讲也一样),本质上来看,目的是为了产生影响。
注意力产生价值描绘出来基本像是复利曲线——必须到达拐点才真正有意义,因为获得注意力本身也同样是有成本的,在拐点之前,收益可能其实是负数……
有一本著名的书,叫《Ask Right Question》,我觉得很好,但我总是觉得更重要的本领是“如何向自己正确提问?”问自己问对了,才有机会想到正确的依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进而引发正确的行动。
审美常常并不需要知道原理,但创造美的人必须有方法论,否则不可能持续创造,应该是这个道理罢?
我们去餐馆吃饭,好不好吃,常常并不需要我们现有精湛的厨艺,但厨子却是必须知道怎样做才能好吃的人。
每个貌似简单的选择,多维度最终叠加起来之后,就会形成所谓的风格,所以,学别人的表象是没用的,知道自己每次的选择是为了什么很重要——什么最重要?什么对我来说最重要?什么对读者来说最重要——这三者并不一定重合……最终,每个人都会形成不一样的风格,有着强烈的个人印迹。
估计所有人都有“因为错过而懊恼”的经历。其实用错过并不准确,因为多数时候其实是你自己主动放弃的。
因为感觉这件事和自己没关系,也就没有花心思去学习,去研究。等到反应过来之后才知道,自己已经错过了重要的机会。
所以面对新知识、新观念的时候,不要先让“与我无关”的想法占据大脑,不妨先去主动吸收,按照那个观点去做一下。
做不好不要紧,但是只要你做了就会让这些观点和你产生联系,自然就有机会利用它们改变自己的生活了。
虽然一篇文章能够帮你找到自己的思维漏洞,但是那也只是帮你提个醒而已。如果你自己不去修补它,那么你也始终只是知道哪些漏洞的存在而已。
过去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不足,因此错过的机会已经很遗憾了。现在知道了以后,再不拿出些行动去完善自己,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溜走恐怕更难以让人接受。
好的文章,每当你多读一遍,都会发现有些新的收获。
原因其实不复杂。因为每一次你重新读的时候,你都相当于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去理解它,即便这个高度并没有那么显著,但是确实是存在的。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如何检验自己是不是真正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呢?你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话去复述一遍读过的内容。所有你已经知道的东西,都应该可以被你复述出来,只有这样它才算是真正融入了你的系统内,并且有机会在这里生根发芽。
有少部分会总结过去的经验,重点分析自己做错的原因,并逐一改正。这部分人以后也一定还会犯错误,一定还会做出错误的选择。但是这些错误的数量一定会明显减少,而且犯同样错误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
有些人有这样的习惯,喜欢点击分享,点击收藏,就是不喜欢把它放到脑子里。
他们给自己的理由多半是:回头等有时间了再去看。有过这种想法的人,大部分只是说说而已,真正回头去看的人估计少之又少。
为什么大多数人貌似看过不少东西,但是真正用起来的却没有多少的原因。
以后如果看到了不错的材料,尽量把它放到脑子里,或者花时间记录下来。起码你要为它花费些力气,它才有可能印在你的脑子里,进而在某个节点和其他知识产生联系。
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没能做成事情,不是因为不理解它的道理,而是因为太想要完全理解,最终一直没有迈出开始的那一步。
实际上,没有谁能够一开始就弄清楚所有的事,也没人是在想明白所有道理之后才开始的。如果你认可这个道理,但是暂时又无法透彻地说出原因,那就不要太纠结,赶快去践行就是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起你在那里花时间苦思冥想,不如真正开始行动,这样你可能早就已经看到结果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要提高输出质量,首先要提高输入质量。
我们越熟悉的东西,越是觉得简单的东西,可能反倒被我们忽视了。
那些成绩不错的学生通常都有一个特点:能听进去老师的话。
那些学生会听进去,并且结结实实地按照老师说的去做。
如果这个方法不错,他们自然就因此受益,即便这个方法不太合适,他们也能尽快做出调整。
估计大部分都有过因为讨厌,所以拒绝的经历。
最典型的可能是,因为讨厌某个老师,进而讨厌某个学科,最后没有学好那门课程。
一件事情会不会和你产生联系,并不取决于你是否喜欢它。比如你讨厌英语老师,或者讨厌英语,并不会影响到英语与你产生的联系。
英语掌握的不好,很多机会就是会从你身边溜走,不论你喜欢与否。除了无知,好恶可能是我们拒绝升级的另一大阻碍。不要让这些感性的负面情绪影响了你的进步。
人分为两种:
固守型 be-good type
进取型 be-better type
固守型的人通常容易自卑。
在他们的世界里,永远希望自己处于最好的状态。为了不去打破这种妄想——对,就是妄想——他们会刻意回避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不出丑。但事实上,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你停下了脚步,就自动保持现状。它还是会自顾自地继续前进,就像时间的流逝一样,无法阻挡。
你觉得自己不行动,那原本离你很远的目标就不动了吗?很多时候,那些目标本身也在不断进化,你不行动就只能离它越来越远。
做一个进取型的选手,不要因为目标离自己太远就放弃。因为只要你迈出一步,就相当于离它近了一些。
每天都往前走一点点,你会发现其实它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遥远。
很多时候,你没去做不是因为自己真的做不好,只是你以为自己做不好。
更准确地说:你以为自己永远做不好。
只要你开始写,你就已经有了质的改变。
写不写和写得好不好在我看来是两件事,而前者的意义远大于后者。因为大部分人都是被挡在了这道门槛上。
实际上,只要你开始写,并且一直写下去,你就一定会越写越好。
所以不要再觉得或者认为什么了,现在就去动笔吧。
没有考试这个目标的束缚,我们才真的有机会体验到学习带给我们意外惊喜的机会,不要轻易浪费这个机会。
很多苛刻的要求,其实是我们自己无意识加进去的。
一想到英语,就是无障碍地和外国人交流,或者看外国电影不用字幕;一想到编程,就是要做一个华丽的APP,或者做一个酷炫的网站。
这个时候,要及时地给自己提个醒:你又犯了过度预期的毛病了。
我们总是会对自己将要做的事情抱有无限的憧憬,不然也就不会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叹了。
丰满的理想多半是你自己意想出来的,和这种臆测来对比,估计没有几个现实不显得骨感。
所以开始的时候,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甚至可以先不去考虑目标,直接去做。
有了第一步,你自然就会知道下一步应该定什么样的目标是合适的了。
别人会不会,那是别人的人生,我如果学不好,直接影响的是自己的生活。
但凡能够清晰认识到这一点的人,都不会用这种比下有余的方式安慰自己。
如果你一定要和别人比较,不妨这么想一想:别人不会,如果我会了,那么不就领先了不知一步了吗!
想必经历过类似封闭环境的人都会有所体会。
在里面的时候,非常舒服。但是一旦不得不跳出来,面对更加激烈的环境的时候,就会很不适应。
当初要是早一点做准备就好了。
这可能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感慨,在这一点上大部分人都相同。
只不过有些人只是想想,然后继续退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直到外界逼迫他去做出改变。
但是有一部分人则会主动跳出来,去总结经验,面对挑战。这部分人不会仅仅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
因为他们知道,世界在变化,你的舒适区也在变化,如果你不主动去改变,那么你就只能被动去适应。
阅读时的快感会让人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看得懂了文章的内容,生活就会自动变得不一样。
但那只是幻觉,如果你回想不出自己当初到底读到了什么,其实这些文字对你的意义并不大。
最终你只会在走过弯路之后才会想起,原来自己曾经读到过类似的提醒。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但是大部分人只是觉得说的有道理,真正去践行的人估计还是少数。
因为他们还是一直把自己当做一个学生,而从来没有从老师的角度出发考虑过问题。
你也许并不需要当老师,但是当你能够站在这个视角去考虑问题时,你会学得更好。
就像创业者不要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创业者,如果你能真正听进去投资者的话,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对于你的事业想必肯定会有更多的帮助。
怎样在改变行业的过程中找到巨大价值
怎样才能锁定最长的赛道
怎样才能迅速增长……
甚至我开始有点分不清楚这些是我挣扎着学来的,还是许多年前他人种了一棵种子最终竟然生根发芽了?
如何不错过?
一方面,不要一碰到新观念就开启自己的无关模式
很多观念你觉得和你有关,它都不一定能够为你所用,
如果你觉得它们与你无关,那它就更无法改变你的生活。
另一方面,要主动和这些观念产生联系。
主动吸收,主动按照那个观念去做,自然就会慢慢产生联系,并且在践行的过程中体会到它的意义。
能过做到这两点,以后再次错过升级机会的概率估计就会小很多。
020、成长记录|这三个月的两次升级
焦虑干嘛呢。只要每天都在进步一点点,没有什么可焦虑的。
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财富,成长是一辈子的事,并持续不断地践行中。
人们所谓的大量努力往往可能是简单重复造成的,而不是建立在挑战自己的基础上,所以失败率很高。
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
021、其实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并不只是冰冷冷的客观存在而已,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它甚至可能是有灵魂的……
你如何对待它,它就如何对待你。并且,它竟然可以做到这样一个奇迹:它总是能够向你证明你是对的,即便是在你事实上错得离谱的情况下……
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概念,那么这个世界就好像你压根就不应该知道似的那样存在,如果你知道了这个概念,那么这个世界就好像你原本早就应该知道了似的那样继续发展……神奇不?
神奇得很——在此之前,你的世界好像对你全然无动于衷的;在此之后,你的世界是鲜活的,对你随时有所反应的。
也许应该是这样的罢?——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
你若是个好人,这世界就对你好一点,你若是个坏人,这世界就对你坏一点……
1.告诉对方,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怎样的损失,不夸大,不隐瞒。
2.告诉对方,自己也有过不小心伤害了他人利益的时候……
在懂这个道理之前,你是甲,今天过后,你是乙,于是,你能明白的:甲根本看不到乙的世界,乙却可以感知甲乙二人之间的微妙差异,
以及甲乙二人生活在怎样一个天壤之别的世界里。
这个世界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是无数的有生命、有灵魂的人,于是这个世界也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它能感知到你,你也应该能够感知到它。
善与恶,最终都是习得的,每一个善恶的选择,一方面塑造了自己,与此同时又塑造了那个自己存在于其中的世界,于是,那个有生命的世界开始有了自己的灵魂,是善是恶,其实是那个人自我选择的镜像而已。
大多数重要的感悟,早就在历史上遍布全球各个角落……尼采就说过:
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凝视着你……
干这个活,自己能不能成长?若是能,没有钱拿,没有Credit,又有什么了不起呢?
跟成长比,那些算个屁。你生活在你自己的世界里,那样的导师生活在那样的世界里,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世界啊。
他们那样的人不善待他们自己的世界,你可不一样,你要学会善待自己的世界,不是吗?
所以,若是你能善待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大抵上可以给你足够的善待;若是你能宽容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大抵上能够给你足够的宽容;
若你是个非常认真生活的人,你的世界也会非常认真地对待你罢?这么多年来,我就是这么想的,这么做的,貌似我的世界也是如此对待我的。
你的世界里有哪些不美好的地方?
那之中,有多少其实可能是你自己的选择?
我们真心认为,无论是谁,不管文化程度,不管年龄几何,只要有心,就都应该,也都能够在一年内把英语变成能用的东西,而不是一辈子无可奈何的东西。
很多人都说压力很大,并且认为这种压力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害,但实际情况是,根据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的调查研究, 只有当你认为压力对健康有害时,它才会真正损害你的健康。
换句话说:
有害的不是压力本身,而是压力与观念(认为压力有害健康甚至致命)的组合。
你的观念就是塑造你世界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对待它可不能马虎。
客观的世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自己的世界,因为这才是你真正生活的地方,并且是你有能力实实在在改变的东西。
就好比这个世界给每个人的时间是相同的,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体验到的时间却是不同的。
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在能改变的事情上,才是我们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一步。
我们每个人都有误伤他人的情况,回想一下这些时刻,我们其实就能理解对方的心境了。
如果自己感受到了伤害,不要就此下结论,并且给别人贴上坏人的标签。不然在往后的日子里,你只会
按照自己的标签去解读对方的行为,而这种情况下你通常会把人越想越坏。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要锻炼自己的有效沟通能力。因为它除了能够为我们争取到更多的机会,也会帮我们杜绝很多不必要的怨恨。
即便幸运和不幸的概率大致相当,并且都是小概率事情。但有些人就会把注意力放到每件幸运的事情上。
那自然在他的世界里,幸运的事情貌似就多了起来。
相反如果一个人只关注不幸的事,而忽略那些幸运的事情,那么即便两种事情的比例相当,他们也会觉得自己的生活里充满了不幸。
如果你相信好事会发生,多数情况下,它不一定会发生。
但是如果你相信坏事会发生,那它多半都会按照你的期望发生。
不相信坏事会发生,才是好事发生的前提。
如果你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到了相信,甚至期待那些不幸发生时,你还有多少余力去关注真正幸运的事情呢?
估计即便有机会,你也会在不经意间错过。
所以即便相信好事不一定能让它成真,我们也应该做到不去相信或者期待那些不幸的降临。
除了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等差异之外,多数人真正的问题可能是:
并不认为自己真的能学好。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看起来很努力,自己也觉得很努力,但是终究没有学好的原因。
因为他们每次学习,其实都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我确实学不好吗!
所以说底层的观念才是最根本的差异。你认为自己能学好,才有机会真正学好,
如果你打心底里就不认同这个想法,那么再好的方法可能也是无用的。
所以在开始学习之前,最好要从心底里相信,学习这件事情没那么难,你是可以做到的。
你希望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那就先按照那个世界应有的规则去行动。
自然而然你就会慢慢向那个世界靠拢,最终真的活在那个世界里。